第四節 伍德羅・威爾遜
四、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與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杜威在馬尼拉灣對西班牙人取得的絕對性勝利大大鼓舞了國會中的擴張主義者,到1898年年中他們便戰勝了反對派,通過聯合決議案并吞了夏威夷群島。第二年初美國對環礁小島威克島提出要求,並在1899年末吞併了薩摩亞群島的一部分,包括良港帕果帕果。面對反帝國主義的情緒,這一切是國會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西班牙失掉了主要殖民地,便決定放棄帝國的負擔,專註於國內發展。1899年西班牙以廉價拍賣了它在太平洋的領土——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除關島之外的整個馬里亞納群島,大約近千個島嶼。關島雖說是群島中最小的,但後來卻用來修建了幾個機場和優良的錨地。美國對西班牙的這些領土不感興趣,新興的帝國主義列強中的後起之秀德國則買下了這些島嶼。
20世紀初,世界海軍力量的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04-1905年,日本人主要靠更為有效的艦隊打敗了俄國人,使西方國家大為震驚。德國人為了在北海奪取制海權向英國人發起挑戰,實施了一項大規模的造船計劃。不久前,摧毀了兩支西班牙艦隊的美國海軍開創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新時代,它的現代化鐵甲艦隊在這一時期起了突出的作用。雖然美國海軍力量的出現並不象日本或德國海軍力量的出現那麼令人震驚和富有戲劇性,但卻有着更為深遠的影響。
此後40年裏,海軍為解決這些問題花費了大量心血。這些問題中最棘手的是如何保衛菲律賓群島。它們離美國有7,000多海里,而離日本只有1,000多海里,離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僅300海里。為了抵禦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只有在遠東保持一支佔優勢的艦隊才能保衛菲律賓。菲律賓群島一旦落入日本人或任何一個東方勢力之手,美國人只有控制了太平洋大部分之後,才能把它奪回來。這兩種情況都要求美國有強大的要塞基地設施。
使美國成為世界列強的一個中心人物是它年富力強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那個要求政治家要博學多識的特殊年代裏,總統羅斯福可算是個傑出人材了。他博覽群書,對歷史極感興趣。1882年他24歲時出版了《1812年海軍戰爭》,這本書是他早期的一部不朽著作,它表明了作者的興趣和他對海軍首要原則的深刻理解。1888年他就這同一戰爭為題在海軍學院發表演說,並在那兒見到了後來成為他在海戰研究方面的良師益友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90年,在他任文職特派員時,他為《太平洋月刊》寫了一篇關於馬漢剛出版的《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6-1783)》的書評。他在書評中公開讚揚了作者,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美國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僅要有巡洋艦,而且要有一大批能與其他任何國家抗衡的戰列艦。”
1901年秋天,一位刺客的子彈使已被選為副總統的羅斯福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四年前海軍部年輕急躁的部長助理現在成了美國的最高執政長官。在羅斯福執政時期和他選拔的繼任者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執政時期——這也是羅斯福的聲譽和個人權威的鼎盛時期——羅斯福正確的外交政策和海軍政策成為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各種私營工業的利益都維繫於不斷擴張上。航運業、出口業、鋼鐵公司,尤其是造船業很自然地都贊成有一支強大的海軍。1903年,這些行業與一些退休軍官和知名人士一起成立了美國海軍聯合會,這個目標單一且明確的活躍組織很快就發揮了效力。
從1903年開始,海軍部每年建造兩艘主力艦,雖然在實施這個計劃的頭一個10年中有幾年未能兌現,但它基本上成為海軍造艦的指標。總起來說,塔夫脫執政期間(1909-1913)的建設政策是羅斯福的目標的繼續。
下列表格顯示了對海軍日益增長的重視。
財政年度聯邦總支出(美元)海軍支出(美元)佔總數百分比
1890318,040,71122,006,2066.9%
1900520,860,84755,953,07810.7%
1901524,616,92560,506,97811.5%
1905567,278,914117,550,30820.7%
1909693,743,885115,546,01116.7%
1914735,081,431139,682,18619.0%
海軍建設費用的增長主要用於增大艦艇的噸位和改善其性能。1903年一艘一級戰列艦耗資538.2萬美元。而1907年建造的“特拉華”號和“北達科他”號的標準排水量是2萬噸,每艘耗資822.5萬美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每艘戰列艦的造價猛增至1500-2000萬美元。本世紀初一艘典型的一級戰列艦的長度不足400英尺,排水量為1.5萬噸。到1914年,美國已開始建造排水量為3.2萬噸的戰列艦了。
美國造艦計劃中一個明顯的弱點是它只注重造主力艦。執政的羅斯福和塔夫脫以及他們的職業顧問早已發覺了這一弱點。但他們認為,建造戰列艦需要4年的時間,而小型艦艇則可以根據需要在短得多的時間裏造出來。而在1917-1918年間海軍參加的那種戰爭中,這種造船方針卻證明是極其錯誤的。
1914年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為墨西哥人民組建一個民主政府的努力和海軍少將亨利·T·梅奧的驕橫使美國與墨西哥處於交戰的邊緣。美國在墨西哥的鐵路、油井和礦業方面有10億美元的投資。為了保護美國的利益,威爾遜總統拒絕承認靠暗殺其前任把自己立為墨西哥總統的維多利亞諾·韋爾塔的政府。當韋爾塔執政后爆發的騷亂切斷了股息時,為了維護上述利益要求威爾遜進行干涉,但美國總統所做的只是在墨西哥海岸線外駐紮海軍,允許向韋爾塔的反對派出售武器彈藥,並要求韋爾塔辭職。
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墨西哥政府於1914年4月9日扣留了一艘正在坦皮科港加油的美國小艇上的水手。不過,墨西哥人很快就把他們放了,並賠禮道歉,但指揮美國分艦隊的海軍少將梅奧卻不買帳。他向坦皮科的墨西哥將軍發出一份最後通牒。要求他在24小時之內“在海岸上一個突出的位置公開升起美國國旗,並用21響禮炮向國旗致意”。墨西哥將軍根據韋爾塔的命令拒絕了這種奴顏婢膝的做法。威爾遜感到應該支持自己的少將,於是命令駐紮在韋拉克魯斯附近的美國分艦隊指揮官佔領了那兒的海關。他的這一行動險些引起第二次墨西哥戰爭。
一支由海軍陸戰隊隊員和水兵組織的混合部隊於4月22日在“普雷里”號、“切斯特”號和“三藩市”號軍艦的炮火支援下打進了城市,佔領了海關、電報局和其他海濱建築。這時美國艦隊總司令、海軍少將查爾斯·J·巴傑爾也隨5艘戰列艦到達了。岸上部隊的兵力大大加強了,到22日中午完成了對整個城市的佔領。不久,一支美國陸軍分遣隊前來接管了城市。在戰爭擴大之前,由阿根廷、巴西和秘魯提出的一項聯合仲裁被雙方接受,避免了一場全面戰爭。7月,韋爾塔自動逃亡到國外;11月,美**艦撤離墨西哥沿海。海軍要求在菲律賓擁有基地的問題成為和平談判中的一項重要議題。後來美國接管了整個菲律賓群島。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為了保衛這塊剛得到的遙遠的土地,美國又吞併了關島、夏威夷、薩摩亞和威克島,而且為建設一條由美國控制的地峽運河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如果說吞併菲律賓給美國造成了麻煩的話,這種吞併好象還為在遠東,特別是在中國的貿易擴張提供了機會。美國商人們認為他們在中國發現了一個美國貨的巨大的潛在市場。但是歐洲列強幾乎已經壟斷了對華貿易。中日戰爭暴露了中國政府的無能之後,列強們開始進入中國——在海軍分艦隊的保衛下先取得立足點,再標出“勢力範圍”。中國雖然還擁有自己的主權,但卻要被瓜分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就會失去一切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結局,美國就必須趁亂也給自己抓一塊勢力範圍,或想辦法阻止其他列強瓜分中國。許多海軍軍官傾向於第一種選擇,要求在舟山群島建立一個美國海軍基地,或從台灣渡過海峽,在三沙灣建立基地。但美國政府不願意採用這種露骨的帝國主義政策,而是想辦法阻止其他列強鞏固在中國的立足點,國務卿海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他在1899年曾起草了一份文件,要求各列強保證,中國各地不管屬於誰的勢力範圍都應該向所有友好國家進行貿易開放,這就是著名的“門戶開放”政策。
1900年,一群被稱為義和團的青年愛國者發動了一場驅逐外國人的運動。中國政府起先想阻止義和團,恐怕他們的活動會引起外國人進行進一步的干涉。但隨着義和團的力量不斷壯大,政府也開始支持他們了。1900年春末,在北京的外國使節向他們本國政府要求軍事和海軍支援。美國派“紐瓦克”號巡洋艦到海河,艦長B·H·麥考拉上校率大約100名水手加入了一支臨時拼湊而成的約2000人的聯軍。這支部隊在英國海軍指揮下曾企圖打進內地進入北京,但未成功。美國極不願意與帝國主義列強聯合而名聲受損,宣稱自己的部隊獨立行動。
1900年8月4日,另一支1.86萬人,包括2500名美國士兵和海軍陸戰隊隊員的聯軍經過激戰佔領了北京,解除了對外國使團的包圍。1901年9月,中國政府同意了一份盟國聯合備忘錄,在39年裏賠款3.33億美元。美國後來把自己的那份賠款的大部分還給了中國,它用賠款設立了獎學金,使中國青年能到美國學習。
早期海戰都是近距離海戰,原因之一是火炮放出的濃煙擋住了視線,槍炮手瞄準很困難。19世紀末隨着無煙火藥的普及,在最大射程內進行戰鬥已成為可能。英國做了一系列的嘗試,使射擊指揮適應新的射程的需要,但美國海軍這方面卻起步很晚。在聖地亞哥海戰中只有稍多於3%的美國炮彈擊中西班牙軍艦。當時正在遠東服役的美國海軍上尉威廉·S·西姆斯看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先進的射擊技術,並與英國射擊技術專家,“標準瞄準具”或指揮儀的發明者珀西·斯科特上校交了朋友。斯科特曾根據對一組典型的炮手所做的動作設計出一套詳細的訓練規範。他證明,只要對當時使用的火炮俯仰裝置加以改進,就可以使火炮在艦艇左右搖擺時對準目標。
研究了斯科特的方法之後,西姆斯回到美國,滿腔熱情地要改進美國海軍的射擊技術。但是他的請求報告如石沉大海。他無視層層上報的程序,直接給總統寫了信。羅斯福總統不但沒有為之不快,反而對西姆斯的報告做了有利的指示。航海局新任局長,支持革新的亨利·C·泰勒少將任命西姆斯為射擊練習監察官。西姆斯在這個職位上從1902年干到1909年。他使新方法在美國海軍中得到應用,其效果連那些因西姆斯常常擺出傲慢架子而對他有個人反感的軍官也為之欽服。
在本世紀初列入編製的兩艘典型的美國戰列艦是“新澤西”號和“羅得島”號。它們的排水量約1.5萬噸,速度19節,裝有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8門8英寸口徑的和12門6英寸口徑的火炮。美**官開始提出疑問:“為什麼要用不同口徑的火炮呢?”有了無煙火藥,改進了射擊技術,最大口徑火炮的最大射程似乎就是最佳戰鬥距離了。在這種距離上較小口徑的炮火是打不到敵人的。為什麼不撤掉二級炮組,增加大口徑炮的數量呢?1901年美國海軍少校霍默·龐德斯通設計了這樣一艘全部裝配大口徑炮的戰列艦,海軍部否定了他的設計,認為這個設計至少是超前的。
1905年經過海軍的提議,國會終於批准建造“密執安”號和“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這兩艘艦上裝備有8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沒有二級炮組。這8門火炮裝在4個雙聯裝旋轉炮塔上,炮塔又兩個一組地裝在艦船中軸線的前後兩端,靠內側的火炮可以升降,以便越過外側的火炮開火。這樣的軍艦可以8門炮同時舷側齊射,或4門炮前後射擊。在此後的兩年裏“特拉華”號和“北達科他”號也加入現役,都裝有10門12英寸口徑的大炮,但同時也裝備有5英寸口徑的反魚雷快艇炮組。
但在實戰中首次使用全部裝配大口徑炮的戰列艦的還是英國皇家海軍。那就是由英國海軍大臣、才華橫溢、生氣勃勃的約翰·費希爾勛爵主持建造的“無畏”號。這艘著名的“無畏”號建造於1905年,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匆匆完成,1906年2月下水,創造了戰列艦建造史上的最高紀錄。美國的全部裝大口徑炮的軍艦還在製造過程中,“無畏”號已經竣工,編入現役,並在1907年公開露面了。由此,在它之後出現的全部裝大口徑炮的戰列艦就被稱為“無畏”級戰艦,而裝有混合口徑炮組的主力艦(現在已經過時了),則被稱為“前無畏”級戰艦。
“無畏”號有10門12英寸口徑的大炮,裝在5個與甲板同高的迴旋轉塔上。它的火力是其它戰列艦的2.5倍。德國人也馬上開始製造他們自己的“無畏”級戰艦。
從另一方面講,“無畏”號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為大家所仿效,還因為它是第一艘用渦輪機驅動的大艦,以其21節的速度趕超了所有其他戰列艦。
石油產品用於小型船舶的驅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象用於潛艇的內燃機並被作為一種熱源產生蒸汽。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主持執行了把石油用於皇家海軍大型軍艦的計劃。第一批以石油為燃料的戰列艦是英國的2.75萬噸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軍艦,最早的一艘造於1912年。這些軍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與煤相比,油能提供更高的速度(“伊麗莎白女王”級軍艦速度可達25節),更大的活動半徑,更易於操作和更易於補充,除最惡劣的天氣外,在任何海面情況下航行時都能補給。與通常一樣,其他主要海軍大國紛紛效法英國。對有着充足的國內石油資源的美國來說,這一轉變是絕對的改進,而這種改變對英國來說就要冒險了,因為它必須依賴外國資源。英國海軍部迅速與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簽訂了一份長期合同。英國政府後來在這家企業中購買了控制股權,這一切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經過具有革新精神的海軍上將費希爾改進的第一批戰列巡洋艦是“不屈”號、“堅強”號和“無敵”號。它們的裝備和“無畏”號一樣,但裝甲較少,因此速度可達26節。它們是按“對付巡洋艦的戰艦”設計的,所以其速度要比戰列艦快,炮火比任何艦隻都猛烈。德國人也開始建造戰列巡洋艦了,但美國和其他主要海軍大國卻寧願把製造海軍大艦的撥款用於製造速度慢一些,但卻披有重甲的戰列艦。
驅逐艦最初是為攻擊魚雷快艇設計的,後來演化成與較大的敵艦作戰時的主要水面魚雷運載艦。1907年的5艘美國驅逐艦排水量均為800噸。它們是美國海軍的第一批渦輪機艦。根據1911年造艦計劃製造的驅逐艦排水量都在1000噸之上。此時,所有國家的海軍都在戰術上把驅逐艦用來掩護主力艦。驅逐艦縱隊也正在成為搜索線的一個必要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顯示了驅逐艦在反潛戰中的價值。
美國海軍購買的第一艘潛艇是“霍蘭”號(1900年)。它是用該艇的設計者和製造者約翰·P·霍蘭的名字命名的。該艇長54英尺,水下排水量為74噸。它唯一的螺旋槳在水面上靠內燃機驅動,在水下則是靠電池組和一個電馬達推動。美國海軍首領們對它的試航印象很深,於是又向製造者預訂了5艘同樣的,只是稍微大些的潛艇。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霍蘭的設計權,英國海軍部於1900年底向維克斯公司訂購了5艘同樣的潛艇。
在此後的10年裏,各國海軍都開始使用了潛艇,而且潛艇越造越大。到1914年時較新型號的潛艇的排水量已達500至800噸,能做海上長途航行了。用磁羅盤在水下準確地航行被證明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電纜磁場中的變化引起的羅盤偏差既紊亂又難以預測。1908年完成的陀螺羅盤終於使相對持續的水下巡航成為可能。1909年出現的德國柴油機馬上被廣泛應用於潛艇的水面推動,大大地增加了安全係數和巡航距離。
潛艇曾被認為是一種主要用來攻擊裝甲艦隻的武器。人們期望有一種能遠航的新潛艇與艦隊一起出航。小型潛艇只能用於港口和海岸防衛——防止近海封鎖。潛艇對付商船的能力還沒有被廣泛地認識到。德國人對此也並不欣賞,他們對這一新式武器的採用相當晚(1906),而且在1914年之前製造的潛艇相對而言也為數極少。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對潛到撞擊深度以下的潛艇,任何武器都奈何不得,也沒有哪國的海軍部認真地尋找能對付它的武器。
所有的戰爭武器中,只有飛機是美國特有的。1903年威爾伯·賴特和奧維爾·賴特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首次做了重航空器飛行。美國陸軍和海軍中的某些官員馬上認識到了航空器的軍事潛能。飛機的破壞作用此時還太遙遠,不能為人們所預見,但作為一種偵察和遠距離火力控制的手段卻被認為大有希望。
1910年至1911年初,尤金·伊利在臨時拼成的飛行甲板上成功地起飛和降落,這顯示了航空母艦的可行性。格倫·H·柯蒂斯做了新的發展,於1911年製造了水上飛機。同年,美國海軍從柯蒂斯那兒購買了2架飛機,從賴特兄弟那兒買了一架。1912年,T·G·伊利森上尉(第一位海軍航空兵駕駛員)駕駛飛機從壓縮空氣彈射器上起飛,這彈射器是安裝在波托馬克河上的一艘駁船上的。海軍少將布雷德利·菲斯克是海軍最有創新和進取精神的軍官之一,他宣佈了魚雷飛機的實際可行性,並設計了一個可用的魚雷投放裝置。
1912年在馬利蘭州的安納波利斯的一個營地里,成立了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第二年這支部隊轉移到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在這裏它發展成為彭薩科拉海軍一級航空站,海軍的航空兵軍官學校。那一年,後來成為航空局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任太平洋艦隊和太平洋戰區司令的約翰·H·托爾斯上尉在艦隊練習中做了第一次偵察飛行。在1914年對韋拉克魯斯的軍事行動中做了偵察和校射飛行。
海軍採用的新技術中直接效果最大的是無線電。因為不象潛艇和飛機,它的可能性得到了廣泛的認識和應用。無線電為軍艦、艦隊和遠近的海岸站提供了永久性的聯繫紐帶,並通過促進各分散部隊(單位)間的更好地協同動作而改變了海軍戰略的運用。
到了1914年,世界海軍中最新型的軍艦已經開始有了“現代化”的樣子。事實上它們中的某些軍艦過30年後仍有戰鬥價值。羅斯福用“說話要溫和,但手中要拿着大棒”這句話申明了一條強硬的外交政策。海軍就是他的“大棒”——主要用來對付或保衛加勒比海沿岸的拉丁美洲國家。海軍首先被用於使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以便加快簽署一項條約,使美國有權在巴拿馬挖一條由美國控制的運河。
為了防止外國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干涉(通常是為了討還拖欠的債款),羅斯福聲明,如果有干涉的必要,美國是會出面干涉的。這一政策被稱為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在實施這種推論中,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干涉了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徵收稅款還債或恢復秩序。美國堅持要求把普拉特修正案寫入古巴憲法。根據這一修正案,美國海軍陸戰隊三次佔領古巴。由於墨西哥人拒絕向美國國旗敬禮以表示對錯捕一船美國水手的歉意,美國人佔領了韋拉克魯斯港,美國和墨西哥險些交戰。
美國佔有了菲律賓后便陷入了遠東事務。美國為防止外國勢力瓜分中國,宣佈了門戶開放政策,與其他國家一起打敗了義和團,調停了日俄之間的戰爭。1905年的樸茨茅夫條約就是調停的結果,日本人卻對此很失望。他們後來又被三藩市學校里對東方孩子的隔離所激怒。在由此引起的外交危機中,美國陸海軍聯合委員會做好準備,防備日本攻擊菲律賓,這就是後來的“橙色計劃”。羅斯福派戰列艦艦隊作環球巡航,目的之一就是讓日本人看看美國的軍事力量。
英國通過在美西戰爭中支持美國,承認美國擁有對巴拿馬運河的全部控制權,以及把艦隊撤出加勒比海等行動,正在贏得美國的友誼。與此同時,德國人也正通過炮擊委內瑞拉海岸,為薩摩亞問題與美國爭執,在馬尼拉灣無視杜威的封鎖命令,大肆發展殖民地,以及攫取處在美國和菲律賓之間的太平洋群島等行為,引起美國的疑慮和敵意。
各國海軍對無煙火藥的採用和對射擊技術的改進(在皇家海軍中是珀西·斯科特發起的,在美國海軍中則是威廉·S·西姆斯發起的),必然導致了全部裝備大口徑炮的戰列艦的出現,這種戰列艦中最早的一艘是英國的“無畏”號。英國和德國,但不包括美國,製造了為提高速度而少用裝甲的全部裝配大口徑炮的戰列巡洋艦。
美國首先把一艘潛艇“霍蘭”號編入現役,其他國家也紛紛效法。所有人都認為潛艇可用於港口和海岸防衛和攻擊裝甲軍艦。沒有人預見到它會成為襲擊商船的出色武器。美國人發明的飛機被認為可以在戰爭中用於偵察和遠距離火力控制。沒有人預見到它巨大的破壞力。然而無線電的一切用途卻很快就被認識到,並得到了應用。
1915年,美國海軍進行了一次它盼望已久的改革,成立了海軍作戰部。其部長有權“在海軍部長的指示下,負責艦隊的作戰行動,負責準備和完善戰爭計劃”。威廉·S·本森少將任海軍作戰部第一任部長。他要求各下屬單位彙報作戰準備情況,以此抓緊了作戰部的工作。他全力支持通信系統的改進和軍械彈藥的採購。他鼓勵與當時的傑出科學家們建立聯繫。並成立了海軍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中包括托馬斯·A·愛迪生、埃爾默·斯佩里和威廉·庫利奇這樣的傑出人物。海軍從此開始與科學和工業有了緊密的聯繫,這使得20世紀的許多重大技術進步有了可能。
威爾遜積極鼓吹準備戰爭,並在國會上施展自己的影響,支持海軍的建造規劃。總統把自己的論點直接公諸全國,宣揚美國需要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經過多方籌劃,《1916年海軍法》在8月29日通過生效。在其背後是美國的新的**:擁有一支“不亞於任何國家的海軍”。在辯論中,日德蘭戰役成為那些主張造大艦的人們的有力論據。如果英國的大艦隊無法對付德國人,美國人就只能指望自己的海軍了,因為英國人可能不會再去封鎖德國人了。《海軍法》提議在短短的3年裏為美國海軍增加10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10艘偵察巡洋艦、50艘驅逐艦和67艘潛艇。法令還批准建立一支海軍航空部隊和一支海軍預備役部隊。
《海軍法》的通過並不意味着美國海軍已經作好了參戰準備。這個法案是個長期目標,政府認為它是保證“自然成長”的計劃,它所預想的是美國在戰後將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領袖。與此同時,儘管有政府部門和海軍作戰部長的反對,丹尼爾斯部長卻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拒絕為戰爭做準備。這個國家雖然有和平願望,但卻很可能會被捲入戰爭。丹尼爾斯拒絕給海軍已有的服役艦增加設備和人員,也不讓戰艦處於最佳狀態。威爾遜總統正以“他使我們擺脫了戰爭”的口號搞競選。部長認為做有效的戰爭準備是政治上的不明智。
還沒等威爾遜宣誓連任總統,德國人就宣佈了他們無限制潛艇戰的重大政策。發給美國的通知規定,每周允許1艘不載違禁品的美國船隻嚴格按照德國人的指示進出英國。面對這種厚顏無恥的行為,威爾遜因受他對“索塞克斯”事件所持立場的束縛,於1917年2月3日與德斷絕外交關係。臭名昭著的“2月19日齊默爾曼電文”一發表,美國人群情激昂。這個電文企圖賄賂墨西哥在德美交戰時站在德國一方,作為交換條件,德國可幫它重新奪回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這封聳人聽聞的電文是英國人截獲的,並在3月1日發表,甚至引起了那些仍在尋求中立的美國人的義憤。
威爾遜下令把駛往交戰地帶的美國船隻武裝起來。3月,美國第一艘武裝商船啟航。威爾遜還在希望德國人不要走到擊沉美國商船這一步。由於沒有公開的法令,他不準備採取進一步的行動。3月12日美國汽輪“阿爾貢金”號在不列顛群島附近沒受到任何警告就被擊沉了。1個星期後,又有3艘美國船隻在潛艇襲擊中沉沒,15人喪生。4月2日威爾遜在國會裏嚴肅地說:“世界必須安全民主……權利比和平更可貴,我們將為自己最珍惜的東西而戰鬥。”4天後美國對德宣戰了。1917年4月初,英國海軍部仍在堅持“保衛航線”的理論,這時美國海軍少將威廉·S·西姆斯被派往英國研究船運形勢並為與德開戰時如何佈置美國海軍兵力提出建議。他到達英國時美國已經參戰了。英國船運的糟糕情況——2月和3月的沉船達100萬噸——使西姆斯大吃一驚。4月份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皇家海軍的計劃制定者們坦率地預言,如果想不出制服潛艇的辦法,英國到11月份就會被打敗。除了巡邏、布雷和規避航道之外,傑利科想不出什麼辦法,而這些辦法已被證明是不成功的。
英國海軍部中的一群年輕軍官在海軍中校雷金納德·亨德森的帶領下已經開始對船運行動和防止損失默默地進行研究。他們發現穿越英吉利海峽的運煤船隊,因法國人堅持護航,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運煤船隊的2600船次中只被潛艇擊沉了5艘,損失率為0.19%,而在同一水域中獨立航行的船隻的損失率為25%,英國與挪威間船隊採用護航措施后結果也一樣,損失下降到原來的1/120。
有了這些數據之後,亨德森的小組建議海軍部普遍使用護航隊,特別是遠洋護航隊。海軍大臣的次官們馬上拒絕了。他們說護航隊只是防衛性措施,而要擊敗潛艇則需要進攻性措施。他們又重複了反對護航的老調。西姆斯少將得知了亨德森小組的發現和建議后,立即成為一個熱情的鼓吹者。當他有機會與勞埃德·喬治首相商談時,他竭力為護航體系辯護。勞埃德·喬治一旦被說服,就成為護航隊的最強硬的支持者之一。他給海軍部施加壓力,傑利科便指示亨德森做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海軍部最終認為實行護航是“完全切實可行的”。4月30日海軍部的官員們同意派出一支實驗遠洋護航隊。
西姆斯現任美國海軍歐洲水域作戰部隊司令。他自己以及他日益擴大的部隊都投入到對德潛艇作戰中了。美國第一批軍艦,第8分艦隊的6艘驅逐艦於1917年5月初抵達昆斯敦,在其後的3個月裏又開來了31艘驅逐艦和2艘供應船。與此同時,護航制度正在執行。對駛往不列顛群島的船隻的護航始於7月中旬,1個月後也開始對駛離的船隻護航。隨着被護航船隻數目的增多,儘管在被宣佈為交戰地帶的水域裏的潛艇更多了,但沉船數目卻急劇下降。
11月,護航制度擴大到地中海。儘管由於那兒的司令官更喜歡巡邏所以護航艦隻不足,但護航船隻的損失率只有1%,而護航艦隻擊沉的潛艇占這一地區所有被擊沉潛艇的2/3。
以前所有反對護航的論點都被證明是不成立的。組成一支護航隊所需的時間並不比靠掃雷和巡邏“清理”航道所用的時間更長。護航船隊按計劃到達,這使人們能有效地安排港口利用率。商船船員和海軍軍官一樣能堅守崗位和避免船隻的相撞。護航所需的艦隻數量從未超過海軍在編軍艦總數的15%,而且參加護航的都是無用的巡邏隊裏不適合艦隊作戰的軍艦。
被潛艇擊沉的船隻的數目幾乎與護航制度的擴大成反比。潛艇現在只能在單獨航行的船隻中尋找自己的攻擊對象了。單獨行駛的船隻的損失與被護航船隻的損失之比是12:1。
為了落實開展無限制潛艇戰這個政治決策,德國人把所有能用的潛艇都用上了。基於5個月之內就會把英國人打垮這一估計,潛艇部隊顧不上保養和維修,全體出動。這樣他們仍能保持每天平均擊沉商船45艘,並在1917年7月達到平均每天擊沉52艘的最高記錄。然而忽視維修這個不慎重的政策帶來的惡果很快就顯示了出來。隨着潛艇損失的增加和對潛艇製造業的壓縮——這也是一廂情願地估計協約國會很快投降所帶來的一個結果,海上潛艇的數量終於開始直線下降了。
德國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潛艇建造計劃,但為時已晚。到1918年9月,新潛艇的交貨率達到每月30艘,謝爾在得到德國皇帝的批准后,把交貨率提高到每月40艘。然而這時雖然產量大增,但為時太晚,對戰爭已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九、其它反潛措施為了防止德國潛艇進入作戰地區,協約國決定採用3個雷幕。最著名的北海雷幕從奧克尼群島一直延伸到挪威。雖然有西姆斯積極反對,但協約國仍在1917年11月底批准了這一雷幕。事實證明西姆斯是正確的。雖然在230海里長,15至20海里寬的水域裏佈下了7萬顆水雷,但效果甚微。這麼大的工程的結果可能只使1艘潛艇沉沒。北海的能見度很低,距離又這樣遠,使軍艦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掃雷艦巡邏。潛艇繼續隨心所欲地利用這片水域,有時還伴有德國的掃雷艇。
第二道雷幕也同樣不成功。英國人想封鎖奧特朗托海峽,把地中海潛艇部隊封死在亞得里亞海里。雷幕炸沉過1艘潛艇,但德國人一直自由地利用這條航道直至戰爭結束。
唯一獲得成功的是1917-1918年冬季佈下的多佛爾海峽雷幕。因為這一水域相對較小,容易組織反德國掃雷行動的巡邏,也容易把被掃除的水雷重新佈設上,所以多佛爾雷幕效率很高,到1918年8月時已炸毀潛艇12艘,完全封閉了海峽,逼迫德國人放棄了佛蘭德潛艇基地。
在多佛爾海峽逼迫佛蘭德基地關閉之前,英國人不想“到處追黃蜂”,而是希望象伍德羅·威爾遜所說的那樣對“蜂巢”猛擊一下。他們提議對澤布呂赫港和奧斯坦德港搞一次襲擊。這兩個港口之間有通過布呂格的運河相連。海軍中將羅傑·凱斯指揮的這次襲擊企圖在海峽入口處炸沉幾艘船使航道不通。但1918年4月22日的這次行動卻根本就沒成功,儘管協約國報紙上把它吹為大捷。沒有1艘阻塞船能到達指定的位置。這次戰鬥使英國人遭受了1200多人的傷亡,而剛過了幾個星期這兩個港口就又象以前一樣使用了。但這次襲擊卻使人們想到了組建受過特殊訓練的襲擊部隊的辦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組建了著名的突擊隊和別動隊。
實戰表明,對付潛艇的最有效的武器是另一種潛艇。協約國潛艇擊沉了德國人的19艘潛艇,而在德國人中產生的心理效果比實際損失還要大,因為意想不到的魚雷對被迫到水面上充電的潛艇的威脅,使潛艇部隊中的士氣大減。正如一位被俘的德國潛艇軍官所說:“我們已經習慣了你們的深水炸彈,但我們一直對你們的潛艇提心弔膽。”休·羅德曼少將指揮的第9戰列艦分艦隊改編為第6戰鬥分艦隊參戰。因為美國國務院著名的“黑房子”能象各國大使館那樣非常迅速地將各自政府的密電指示破譯成美國代表團能夠通曉的電文。英國沒能被迫做出那樣的抉擇。因為美國國會否決了1919年的計劃。參議院否決了國際聯盟,在1920年的全國大選中民主黨又落選。重重的打擊加之身患絕症,威爾遜嚴厲指責美國是在“繃著臉,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他帶着這種不滿的情緒離開了白宮。伍德羅·威爾遜(1856.12.28—1924.2.3)是美國第28任總統。出生於弗吉尼亞州。父親約瑟夫·威爾遜是大學教授。威爾遜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任教多年。1910年當選為新澤西州州長。1912年獲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占敗西奧多·羅斯福獲勝。執政期間推行改革.取代羅斯福為進步主義改革旗手。1916年連任。當時,上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威爾遜政府避戰,后參戰,於1918年1月提出《公正與和平》為14點方案。德國戰敗后,此方案為與戰敗國和談方案的基礎。威爾遜本人也作為總統破大荒第一次出國,出席了巴黎和會。這時,國內政治形勢出現逆轉,被共和黨人控制的國會拒絕批准威爾遜方案,后付諸公民表決。結果,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過,因此,提出國際聯盟的美國,卻未能參加國聯。1920年總統選舉,民主黨人失敗。當年,下野的威爾遜獲諾貝爾和平獎。四年後,他在睡眠中死去。
威爾遜於1885年與艾倫·路易絲·阿克森結婚,生有三女。1915年艾倫病故。威爾遜於1915年與伊迪絲·高爾特結婚,無子女。威爾遜時代的美國,經過內戰後的重建和上升階段,已經開始步入世界政治舞台。它雖有經濟大國之稱,並有稱霸世界的野心,但在政治和軍事上還難以與歐洲老牌強國英法一爭高低。於是,威爾遜就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提出"理想主義"人權外交來與歐洲諸強進行政治競爭。在當時,威爾遜被"公認為世界各地人權的保衛者"。作為美國人權外交的開拓者,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人權外交對後來的美國外交產生了巨大影響。威爾遜1919年曾患中風,結果在總統任期最後兩年他幾乎沒有起到總統的作用。除了威爾遜的私人醫生和妻子,外界根本不知道總統真實的身體狀況,即便是內閣成員和副總統。
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在先後兩次婚姻中都忙着偷情。在同他生活了20多年的妻子埃倫去世不久后,威爾遜就急急忙忙地打算和與自己一直約會的瑪麗·佩克舉行婚禮。不可思議的是,在結婚喜帖剛剛發出,威爾遜就搭上了華盛頓一名珠寶商的遺孀伊迪絲·博林·高爾特,並最終和高爾特結婚。但威爾遜一直和佩克保持着情人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熱兵器的世界戰爭。戰爭中用槍炮坦克和飛機殺人,相比於幾千年來人類用刀棍和矛殺人,使得個人參戰的殘酷性降低,從而戰爭更容易動員和發起,卻使殺人的規模和後果更為嚴重。一次大戰後,威爾遜總統看到了這種嚴重危險,極力倡導建立國際組織,通過國際社會的對話協調,來防止下一次戰爭的災難,這就是成立國聯的倡議。但是,美國民眾中瀰漫著孤立主義的情緒,一次大戰本來和美國沒有關係,美國沒有從戰爭中得到任何東西,憑什麼讓美國小鎮上的男孩們遠渡重洋去受難、去犧牲呢?
威爾遜總統在美國到處奔走,呼籲民眾支持建立國聯,支持讓美國參與國聯事務。按照美國憲法,參與國聯是一種國際條約,這樣的國際條約必須得到參議院的批准方能成立,而國會議員是民眾選出來的,是草根層的民眾代表,只有民眾能夠影響他們。只有先說服民眾,才能爭取得到國會批准。
可惜,那個時候的美國普通老百姓看不到未來的世界戰爭會逼到他們頭上,他們從來不想把手伸得那麼長,他們不想干涉遠處的事務,他們指望好自為之。孤立主義佔了上風。威爾遜總統在全國各地演講,直到中風癱瘓。1919年秋和1920年春,參議院兩次表決,都否決了美國加盟國聯的條約。威爾遜呼籲全民公投沒有成功。於是,由威爾遜倡導建立的國際聯盟,美國卻反而沒有參加。由於威爾遜總統對於防止戰爭的上述努力,他獲得了19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