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全國風暴
莫存鋒離開北京的時候,中國國內有關於大力改革的相關政策一一出台,改革內容正如前文所說。但無論如何,他是軍人,只要服從命令就好,政壇上的紛紛擾擾,他不想關注,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去管。
回到赤塔,莫存鋒繼續着手組織進攻。
赤塔是尼布楚地區的軍事重鎮,作為西伯利亞方面軍的第二個司令部非常合適,相較於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名的是三季不凍港和堅如磐石的要塞,赤塔稍有遜色。不過,在帝俄和蘇聯統治期間,赤塔(后貝加爾邊疆區)一直作為南下蒙古的中轉站,被大力建設,其發展程度在整個西伯利亞都是有數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哈巴羅夫斯克、涅爾琴斯克、貝加爾斯克這些城市是沒法比的,也就一個符拉迪沃斯托克能勉強一拼。
赤塔司令部第一個所要打的,是克里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蘇聯紅軍已經到位,接下來是看得見的硬仗,而在克里斯諾亞爾斯克,最有價值的城市有三個:波盧諾奇諾耶、伯朝拉、納里揚馬爾。
其中納里揚馬爾處於北極圈,打不打無所謂,蘇軍還不一定會去那麼冷的地方防守哪,但波盧諾奇諾耶和伯朝拉必須打下來。克里斯諾亞爾斯克的土地面積足有兩百多萬,地廣人稀,西伯利亞方面軍受到的考驗除了快去行軍後勤補給能否跟上,還有氣候原因。
西伯利亞太冷了,中國軍隊雖然在佔領遠東時沒有費上多大力氣,卻因為該死的鬼天氣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這才是最致命的。中國人畢竟數千年來都生活在中原大陸,適應了溫熱的良好氣候,就算是北方冷了一點,但也冷不到哪裏去,不像北亞這麼要人老命。
所以,在意識到天氣因素給進攻造成的莫大影響后,莫存鋒無奈地推遲了作戰計劃,向北京發消息,說明急需冬衣的情況,如果沒有足夠的冬衣,這仗就不用打了,就是防守已經佔領的城市也非常困難。北京很快給他回電,林婉芸主席批准了他的請求,大筆一揮,直接命令最近的塞北四省(本來想利用蒙古境內的服裝工廠的,但蒙古的生產能力實在不行)服裝廠全部改成冬衣廠,並在全國範圍內徵收棉花。
想做冬衣,棉花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不過全國其它地方也需要棉花,不可能總緊着前線供應,商人可以囤積居奇向政府賣棉花,但老百姓不會這樣做,而且全把棉花做成冬衣投入前線,國內的老百姓還過不過冬了?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中國聯邦政府決定向保持中立的美國聯邦政府購買棉花,中國在這幾年間囤積最多的是糧食,棉花卻沒多少。
美國政局一直以來保持穩定,就算是歐戰期間,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也沒有打上美國本土,所以美國有足夠的武器、糧食以及各種生活物資都能夠向外出售,尤其是剛剛擺脫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還是需要發一發戰爭財的。中國政府就是一頭肥豬,手中有的是票子,隨着明日戰爭之後的社會秩序恢復正常,經濟發展走入良性軌道,所以中美合作一下未嘗不可。
好了,鏡頭轉換,我們來看看中國在戰爭期間強行改革的情況,可以說。這時候的聯邦政府已經走上了錯誤的發展道路。隨着國力在短期內迅速膨脹,林婉芸暴露出了自己的野心,而她領導着工農聯盟在自由黨沒落之後奠定了一黨專政的基礎。
現在的聯邦政府好比前世全盛時期的紅色帝國,國力膨脹,不顧一切地對外輸出革命,不論敵人還是盟國照打不誤,導致蘇聯在國際上的名聲急劇惡化,雖然因為擁有令人震顫的強大實力,但其實早就孤立無援。整個世界正在逐漸進入全球利益的大時代,個人英雄主義過時了,如果你不多交朋友,就會深刻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蘇聯解體固然有內部原因,難道在外部除了美國推動就沒有其它原因了?
想想打東歐的社會主義小兄弟,再想想入侵被後人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英國、蘇聯、美國三大帝國強盛時期都先後入侵阿富汗,結果最後還是灰溜溜地撤軍),紅色帝國做的事就不讓人心寒?
雖然以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以及傳統思想和基本國情,老百姓是沒有侵略性的,如果政府想擴張,不用像美國那樣擔心民眾的情緒,美國總統怕選民,中國元首——別說元首了,普通的官員都不怕老百姓。只要聯邦政府做出戰爭決策,老百姓是會支持的,因為他們只能支持,沒人會去徵求他們的意見。
除非戰爭失利,國內怨聲載道的時候,政府才會迫於壓力,不得不結束戰爭。
聯邦政府的改革,最開始自然是在本土核心地帶推行,內地的老百姓還沒有覺醒,認為國家元首叫什麼是官老爺定的,他們又見不着,所以愛叫什麼叫什麼。至於烏斯藏更名西藏,那就更跟老百姓沒關係了,烏拉爾地區併入中國的話,倒是會讓老百姓振奮一下,不過先前已經有了遠東和中亞的刺激,估計振奮不會太大,頂多是感慨一下:原來我們也是如此強大!
明日戰爭,中國軍隊擁有勝過日本的豐富資源和數倍於己的軍事人員,但最終的結果只能節節敗退,還被小鬼子一路直下,兵臨兩京,南京淪陷,北京搖搖欲墜,若不是日本國內突然發生政變,中國軍隊能不能守住北京都是兩說。等到戰爭結束,帝國政府收復東三省,又因為出現八國干涉蘇聯內政的天賜良機,接連在德國和日本的攪和下控制遠東、尼布楚、巴爾喀什,崛起的第一步終於完成,民族自信心逐漸恢復。
那時候,中國才真正有信心與歐美列強角逐世界。
二戰爆發,眼看着戰火燃燒不到本土,聯邦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改革,只不過這種改革是片面的,先前的改革還可以說一切為了未來,限制皇權、建立民選政府、推行教育等等政策都是圍繞着這一目標服務,帝國皇帝朱清清甚至同意將無上權力還給內閣與國會,並在大明帝國更名為更具象徵意義的大中華聯邦時沒有做出任何反對,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為了老百姓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沒有對個人的榮辱得失看得太重。
這一次改革,所掀起的風暴不在民間,而在高層。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自由黨因為領頭羊汪兆銘做出叛國舉動,悍然宣佈川康獨立,王師收復川康后,自由黨想崛起在現階段是不可能了,只能將權力的大蛋糕向工農聯盟拱手讓出。一次改革,徹底奠定一黨專政的基礎,只要林婉芸活着,她就是聯邦政府真正的皇帝,因為連“緊急時刻”這種憲法規定的皇帝掌權條款都被修改了,再沒有人能制約主席的權力。
林婉芸是國家主席,工農聯盟總書記,政府和黨內都是一把手,她手中的權力已經膨脹到無以復加。
當改革開始,居住在中南海的朱清嚴和從香港趕回來的朱清清終於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
林婉芸的權勢,夠得上“熏天”級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