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序章

本文純屬幻想,國名、地名皆為虛構,請勿當真!

什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初為了緩解國內各勢力的利益矛盾而成立的議政院(1)卻成為當今世界流行的政體模式。不管如何,作為現今世界頂尖強國的明朝皇統已經延續至今,如果不出意外還將一直延續下去……

——摘自《謹仁皇帝回憶錄》

`````````````````````````````````````````````````````````````````````````````````````

公元1923年9月,巴黎和會。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明朝的海外領地除新加坡外被列強瓜分一空:整個東南亞(除新加坡)、巴拿馬和古巴划給美利堅,索馬里和埃及划給英吉利,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划給日本,坦桑尼亞划給法蘭西,甚至自己的本土都給俄羅斯佔去一大塊(庫葉島)。新加坡這塊肥肉各戰勝國都想要,都不想讓給別人,爭執不下才讓明朝繼續保有,不過需受協約國監督不用于軍事目的。至於明朝海外的島嶼的下場就更不用說了。

在軍事上,陸軍兵力不得超過五十萬,不得擁有坦克等裝甲車輛。海軍不得擁有兩萬噸級以上的戰艦,且擁有的軍艦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寸。空軍不得擁有航程超過八百公里的作戰飛機。

同樣身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的處境更慘:海外領地全部被瓜分,軍事上不僅有跟明朝一樣的限制,還得接受協約國在自己本土駐紮軍隊。

沒有大型軍艦和海外領(基)地意味着海軍失去了遠洋補給維修能力,也就失去遠洋持續作戰能力。“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對於明朝已名不副實了。

消息一傳回國內,群情嘩然。執政的國民力量黨受到幾乎是全國輿論的猛烈抨擊:“投降政府”、“賣國政府”之類的罵聲不絕於耳。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華聲報》的頭條就是“袁崇煥(2)在哭泣”。先前國內輿論普遍認為帝國的海軍雖然已不復存在,但龐大的陸軍幾乎無損;帝國的本土沒受到大的打擊;工業力量反而比戰前有較大的發展;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國內基本上都能自給自足,因此停戰只可能是以交戰雙方的實際控制線為界限停火。當與期望值相差甚遠的消息傳來時,國人的失落不滿可想而知,即便是國民力量黨政府的總辭職以及外交部長的自殺也不能緩解國內的怒火。

然而結果是不可更改的。作為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國人應該為自己選舉出的政府的行為負責。

此後,為了提高本國的海軍實力,德國致力於潛艇的發展,而明朝卻鑽了巴黎和約的空子全力發展一種新型軍艦——航空母艦(當時稱為“飛機‘運輸艦’”。當然,這些都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之所以明朝會全力發展航母是因為帝國海軍認識到空中力量對海軍的影響——

1922年1月的孟加拉大海戰明朝海軍失利。擁有四艘世界上最強戰列艦(大帝級,九門406mm的主炮,滿載排水量達49060噸,最高航速二十四節)的帝國主力艦隊卻被以四艘老式戰列艦為主的大英帝國遠東艦隊配合一百多架岸基轟炸機幾乎全殲,只有兩艘輕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勉強拖着傷痕纍纍的軀體回到新加坡基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個將空中力量用於海戰並嘗到甜頭的英國卻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強國一起在20~30年代進行“轟轟烈烈”的競賽——比賽造戰列艦!

如果協約國內部是一團和氣的話,明德兩國的軍力發展將是極其緩慢的。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為爭奪西南太平洋控制權的1925美日戰爭及爭奪馬耳他的1926英法戰爭使協約各成員國內部出現尖銳的對峙局勢。在這種情況下對明德兩國的國際約束注意力被轉移了。兩國開始逐步明目張胆的擴充軍力——先是明朝開始研製航程5800km、載彈量4噸的“狂風”式遠程重型轟炸機(對外宣稱是民航客機),而後德國更明目張胆地公開研製排水量達6萬3千噸的“卑斯麥”級戰列艦。

世界上各主要強國此時或陷於各自的戰爭或國內處於內亂(1925年俄國保皇黨與革命黨之間爆發內戰)而無暇他顧。1931年,美英法三國與明德兩國簽訂了《關於巴黎和會的諒解備忘錄》,除了明德原海外領地不歸還外,對其它限制完全取消。不過對於明德兩國來說,1923年的恥辱(就作者個人看主要還是對戰略物資產地被敵手佔領,這些物資的供應受他人控制而不滿)必須用鐵與血來洗刷,現在兩國要做的就是忍辱負重、積蓄實力、擴軍備戰。

為了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1935年1月,明帝國與猶太人聯合體達成協議:明帝國接受任何猶太人移民;明帝國將猶太移民同普通明帝國國民同一對待;猶太移民效忠明帝國。此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源源不斷的移民明帝國,同時也帶來了財富和明帝國急需的各方面的人才,其中包括被後世稱為科學泰斗的愛因斯坦。

在各國互相提防、勾心鬥角中,在平靜與不平靜中,在戰爭陰雲籠罩下的人類進入了1939年……

(1)17世紀初,為了調和明朝國內各勢力的利益矛盾,崇德皇帝(1605-1657年在位)創立了議政院這個機構,封各方勢力的代表為議政學士入議政院。一開始議政院只能對帝國的各項政策提出修改性意見,但隨着越來越多的實力派人士成為議政學士,議政院逐步成為帝國的決策機構。議政院首席大學士在民間及官員私下間稱為帝國宰相。議政院在創立初期僅有三十七名議政學士,後來逐步遞增至現在的571名。當某一方勢力在議政院佔多數時,該勢力就能決定大部分帝國的政策。1821年前議政學士是由皇帝任命的終身職務,1821年開始議政學士由民間選舉產生並且任期5年。由於商人在議政院佔有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加上倭寇地絕跡,因此帝國的開拓主義(搶奪原料產地及產品銷售地)取代了原先的閉關鎖國政策。對現代人來說,這是明帝國根本地轉變。

(2)袁崇煥(1750-1832),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明帝國最偉大的海軍將領。其人一生指揮大小海戰300餘次,無一敗績。明朝的大部分海外領地都是由他打下的。他是唯一被全世界公認的世界海軍第一人,即使在慘敗在袁崇煥手中的英吉利、法蘭西、西班牙、尼德蘭(荷蘭)等海軍強國也極為推崇他

對於現在萬里無雲的澎湖列島海域來說,這幾天是特別的日子。為了驗證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作用,1937年1月11日從安南郡金蘭灣海軍基地出發的南洋艦隊與應邀來明“訪問”的德意志帝國第一遠洋特混編隊進行一場演習。

這是一場驗證航母與戰列艦誰是海戰的主力的實戰演習。由於明朝的戰列艦還在船台上,而現役海軍中沒有兩萬噸(標準排水量)以上的炮艦(從這一點來看,明還是履約的,是不是?),因此不得不請身為同盟國的德意志海軍幫忙。

雙方的實力對比為,德意志:戰列艦1、戰列巡洋艦2、重巡洋艦4、輕巡洋艦5、驅逐艦15、潛艇12(未參加演習);明朝:航母3、重巡洋艦4、輕巡洋艦6、驅逐艦17、艦載戰機238。

或許有人會疑問為何一個“訪問”艦隊會有如此大的實力?根據1970年明朝政府解密的文件,當時明德兩國決定,一旦再次發生戰爭,明海軍負責切斷美英日法等國遠東地區的戰略資源供應線並控制西太平洋及東印度洋制的海權,德海軍負責對對手在非洲、美洲的原料供應線進行打擊並在明海軍的配合下爭奪西印度洋的制海權;在達成以上目的后奪取這些原料產地。

根據這個協議,德意志帝國派出一支具有強大實力的艦隊長期以新加坡、磅遜港為基地在印度洋“訪問”。還有一個原因是:德意志周邊的主要對手除了隔了個英吉利海峽的大英帝國外,其餘都有陸地相連,德意志海軍的作用就是在戰爭期間破壞敵國的海上補給線,而這一點潛艇就能做到,水面艦艇能發揮的作用不會超過潛艇且本身所承受的危險太大(老牌海軍強國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海軍艦艇集中在英倫三島周圍),而在遠東由於有自己的盟友明帝國的強大海軍的存在,德意志海軍不但可以得到後勤補給維修,當面的敵人也只是與自己相差無幾的英吉利遠東艦隊(美日的海軍由明帝國負責)。

由於演習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也是為何在澎湖列島海域演習的原因),演習的結果在當時也是屬於高度機密,不過明帝國在演習后加快了在船台上的航母的施工進度並加緊籌備建造新型航母的情況來看,演習結果不問而知。

1938年3月2日,古都北京的天候還是那麼寒冷,但人們已經能從金水河畔樹梢上的點點嫩綠確實感受到春姑娘的到來。

坐落在京西郊的海軍省大樓外今天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即便是在軍事禁區,哨兵警衛們依舊仔細的檢查之前的崗哨已檢過的證件,不管被檢查的對象是將軍還是校官。

進出海軍省大樓的軍官不論其軍銜官職、年齡大小,經過大門前的袁崇煥青銅塑像時都會停下來立正敬禮。對於明海軍官兵來說,恢復明海軍在袁崇煥時代的世界第一地位是他們的長遠目標,雪恥只是附帶的。

海軍省大樓地下秘密會議室。

經過激烈的討論,會議主持人帝國兵部尚書**海軍元帥站起來總結道:“帝國海軍現在還沒有實力與美日英三個海軍強國在東西兩面同時開戰,因此我們只能先選擇一個面,現在歐洲戰爭即將爆發,英吉利勢將無暇東顧,我知道大家很想先對的英吉利下手,從個人感情上來說,我也想這麼做,可是一旦帝國對英吉利開戰,這些年來竭力遏制我們的美利堅將借口去年剛剛簽訂的《日英美共同防衛協定》而參戰。而小日本這個民族的習性決定了如果我們與美國開戰,它將千方百計找借口袖手旁觀,不到勝負即將分出的時候絕不插手;英吉利為了避免多面受敵,也會竭力避免與帝國正式開戰。北面的俄國國內保皇派、民主派和布爾什維克黨三方正在混戰,無暇他顧。還有一點,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的原油產量因帝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已遠遠比不上國內各方的需求,因此東南亞的油田是我們必須奪取的。我們必須先對美利堅開戰!這點我會報請御前會議及議政院決策委員會批准!”

“在這裏我提前宣佈兩件事,第一,議政院決策委員會已批准海軍新式魚雷攻擊機(1)購買款項,今年將完成艦載機的換裝;第二,新式60倍口徑半自動/人工高平兩用210mm艦炮及其配套的各種炮彈和炮瞄雷達(2),所有重巡洋艦已進船塢改裝完畢。這第一項工作要在今年七月前全部完成,今年年底前必須配合剛剛入役的2艘‘戰國’級航母(3)完成各種訓練以達到最強戰力。”

(1)海軍在“1.11”演習中發現,航母上原裝備的劍式魚雷攻擊機性能太差,使用效果令海軍很不滿意且損失太大。為此海軍委託上海袁式重型工業公司設計了新式艦載魚雷攻擊機,這就是後世著名的“獵鷹”式艦載魚雷攻擊機,其技術參數為:發動機使用功率達2200馬力的南昌電氣公司的風-12型風冷增壓航空發動機,最大航程(最大載重時/空載時)1752km/2459km;最大航速(最大載重時/空載時)476km/h/543km/h;最大載彈量1500kg;機身長10.52m,翼展15.91m,機翼可摺疊;攜帶四挺13mm機槍作為自衛武器,在駕駛員座艙兩側、機腹及發動機周圍裝有25毫米厚的防護裝甲,機體其它部位的裝甲厚度為15毫米。使人驚訝的是作為魚雷攻擊機的“獵鷹”的空戰性能居然可與日本的九七式艦載戰鬥機相媲美(美利堅的F-2A水牛式艦載戰鬥機就更不用說了),這使得戰爭初期獵鷹式可以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也可以保持強大的自衛攻擊能力,然而優異的性能導致“獵鷹”的造價急劇上升,一架“獵鷹”的造價幾乎可以買三架雕式艦載俯衝轟炸機,由於造價高昂,“獵鷹”是否該大批採購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另:戰爭初期明海軍主力艦載戰鬥機及轟炸機分別為鷹式艦載戰鬥機和雕式俯衝式艦載轟炸機,最大航程1931km/1822km,最大航速583km/h/496km/h,配置兩門23毫米機炮和兩挺13mm機槍/四挺13mm機槍,機長9.32m/10.43m,翼展12.61m/14.83m,最大載彈量250kg/500Kg,機翼均可摺疊。初期艦載偵察機/水上飛機:海鷗式/海燕式,最大航程2328km/2850km,最大航速552km/h/306km/h,均配置三挺13mm機槍,機長9.53m/10.66m,翼展10.63m/13.63m,機翼可摺疊/不可摺疊。

(2)在沒有戰列艦的情況下,明海軍為了竭力提高重巡洋艦的戰力而在艦炮口徑不變的基礎上作了技術上的改進。改進后的210mm艦炮最大射程為32100m,最大射速為5~6發/分(當時203m艦炮普遍射程為27000m左右,最大射速為3~4發/分),配備新式鋼芯穿甲彈可在12000m的距離上擊穿280mm優質船用裝甲鋼(當時大多數戰艦的船體裝甲不超過280mm)。結合了射擊瞄準雷達后炮擊準確率達到12%以上(也就是說配置3座三聯裝210mm艦炮的重巡洋艦平均每次齊射就會大約命中1發炮彈)。

(3)太平洋戰爭初期明海軍的主力航母,排水量:29900(標準)/36800(滿載),最高航速30節/h,最大航程10500海里/18節,飛行甲板長233.3米,寬69.8米,主機功率為兩座80000馬力的蒸汽輪機,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8座四聯裝35毫米高炮(單管最大射速300發/分鐘),16挺雙聯裝14.5毫米高射機槍(單管最大射速560發/分鐘),標準艦載戰機配置為45架(1個大隊)鷹式艦載戰鬥機、24架(2個中隊)雕式俯衝式艦載轟炸機、24架(2個中隊)獵鷹式艦載魚雷攻擊機、5(1個小隊)架海鷗式艦載偵察機(按戰時標準),標準艦員人數3025人。該級航母共建造6艘,按服役先後分別為“戰國”號、“秦國”號、“楚國”號、“齊國”號、“趙國”號、“魏國”號,其中“戰國”號在戰後經兩次現代化改裝一直在明海軍服役到1970年代末,其後退役解體;“魏國”號在1941年12月的珊瑚海海戰中連中27顆航空炸彈被擊沉;“秦國”號在1942年9月的馬紹兒群島海戰中遭受重創,撤出戰鬥返回舟山港途中被美利堅潛艇“梭魚”號發現並擊沉;“楚國”號在1942年12月31日日本海軍偷襲舟山港海戰中被擊沉;“齊國”號與“趙國”號在戰後分別更名為“威廉大帝”號和“克萊蒙索”號被出售給德意志和法蘭西,經3次現代化改裝一直服役至今。

1939年5月,對於明海軍來說過去的18個月是令人振奮的,期間共有6艘“戰國”級航母、4艘“太湖”級戰列艦(1)、6艘“張飛”級重巡洋艦(2)、15艘“昆明”級輕巡洋艦(3)、69艘驅護及輔助船隻和1100多作戰飛機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此時帝國海軍擁有10艘中型以上航母、4艘戰列艦、21艘重巡洋艦、35艘輕巡洋艦、159艘驅逐護衛艦、2100多架飛機及達37萬噸的輔助軍艦,海軍總噸位達150多萬噸、位居世界第二),這對於世界其它國家來說卻是恐怖的,美利堅、英吉利、意大利等國家的媒體都紛紛驚呼“整個明帝國已經瘋了”(摘自美利堅《華盛頓郵報》),並斷言“如此擴充軍事實力是只有瘋子才會做的,明帝國的經濟即將崩潰”(摘自英吉利《鏡報》),然而只有日本不認為這樣,因為它也在勒緊褲腰帶大造7艘“大和”級戰列艦及2艘“翔鶴”級航母。

對於明眼人來說,戰爭不是會不會爆發的問題,而是何時爆發。英吉利海軍專家指出,第4艘“太湖”級戰列艦從鋪設龍骨到加入現役僅僅用了23個月,以明帝國的工業實力來說,這完全是按戰時緊急速度進行的,而在非戰時一艘大型戰艦的建造一般至少需三年以上。

由於受到央格魯-撒克遜聯盟(美英兩國)的共同壓制,法蘭西開始向明德兩國靠攏(對明德兩國來說絕對是個意外的驚喜)。1939年8月1日,法蘭西政府總理若斯潘在慕尼黑與明帝國首相蔣中正及德意志元首希特拉共同簽約聲明加入明德聯盟,正式成立了三國軸心聯盟。1939年11月11日,美、英、俄、意、日在倫敦成立了倫敦同盟,人類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讀秒倒計時!

由於法蘭西的加入,法德兩國的海軍實力相加已可以與老牌海軍相抗衡。1939年8月22日,德意志“訪問”艦隊返回德意志本土。這下明帝國海軍不得不準備三面作戰,幸好此時英吉利為了抵抗法德聯合艦隊而把遠東艦隊中12艘戰列艦中的6艘以及遠東唯一一艘航母競技神號抽調回本土。讓明海軍西面的壓力減輕不少。

1940年2月5日,明帝國遠洋客輪“希望號”途經中途島附近時被一發美利堅潛艇誤射的魚雷擊沉,加上事後美利堅海軍見死不救,“希望號”上1562人僅253人遇救,其餘839人遇難、470人失蹤。由於“希望號”這次航行是明帝國幾大名校的假期旅行,因此船上大部分都是婦女和兒童。“希望號”事件發生后,美利堅海軍百般抵賴推卸責任。經多次交涉無果后,1940年2月22日北京時間上午5時整,明帝國正式對美利堅宣戰。

對於明帝國來說,“希望號”事件是一個上天賜予的戰爭借口。事件發生后,明帝國立即提出,一、將肇事潛艇全體成員交明帝國處理;二、美利堅太平洋艦隊總部從夏威夷退至三藩市;三、美利堅海軍部長和太平洋艦隊司令官辭職;四、禁止美利堅擁有潛艇;五、給予遇難者家屬及“希望號”船東共1億500萬兩黃金作賠償(當時美利堅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摺合成黃金為9630萬兩。1億500萬兩黃金在當時可以建造251艘“戰國”級航母或79艘“太湖”級戰列艦)。這些要求立即被美利堅拒絕。明帝國找到了絕好開戰借口。據未經證實的消息,當帝**總參謀長**元帥聽到“希望號”事件發生后,立即意識到帝國正在苦苦尋找的開戰借口得到了,他第一個反應是興奮的大叫一聲,然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

根據慕尼黑協定,法蘭西和德意志兩國在1940年2月22日柏林時間上午8:30共同宣佈對美宣戰。同日,英、意、俄、日也對軸心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明帝國海軍的最後一級戰列艦。原計劃建12艘,后因海戰主角的變化,取消了6艘。從1935年12月3日首艦太湖號開始鋪設龍骨,到1941年1月3日最後一艘高郵湖號下水共建造6艘,分別是太湖號、青海湖號、洞庭湖號、鄱陽湖號、洪澤湖號、高郵湖號。其主要性能參數是:艦長286.8米,寬34.3米,主機為四台52000馬力的蒸汽輪機共208000馬力,最高航速33節,最大航程12500海里(18節),主炮為三座三聯裝410毫米55倍口徑炮塔(前2后1,最大射程49千米,最高射速4發/分鐘),副炮為8座雙聯裝155毫米高平兩用艦炮,擁有6座四聯裝35毫米高炮及27門雙聯裝14.5毫米高射機槍,舷側裝甲為380毫米,主甲板上裝甲厚160毫米,主炮塔正側頂裝甲分別為420、300、150毫米,標準排水量為57600噸,滿載排水量為64100噸,擁有5架艦載水上飛機。高郵湖號和鄱陽湖號在日軍偷襲舟山港海戰中被擊沉,其餘4艘戰後封存,後於1960年代重新起用並經3次現代化改裝一直服役至今。

(2)二戰中明帝國建造最多的一型重巡洋艦,因缺少戰列艦主要是用來為航母護航(對艦),因此主炮為三座三聯裝新式60倍口徑21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前2后1,最大射程32100,最高射速6發/分),主機功率為兩座80000馬力的蒸汽輪機,最大航速35節,最大航程10500(20節),裝有4座四聯裝35毫米高炮及12門雙聯裝14.5毫米高射機槍,主甲板上裝甲厚110毫米,舷側裝甲厚190毫米,擁有3架艦載水上飛機,標準排水量為19900噸,滿載排水量為24300噸,此型艦被英美兩國認為是屬於袖珍戰艦。該型艦包括各種變型共建造36艘,二戰中損失11艘,戰後出售給德法兩國7艘,戰後封存12艘(后全部於1962年解體),其餘6艘經多次現代化改裝一直服役至1980年代初,其後全部退役解體。

(3)這是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巡洋艦,其設計目的就是作為艦隊的主要防空火力點,包括各改型共建造78艘。其主要參數是:8座三聯裝13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前3后5,最大射速27發/分),12座四聯裝35毫米高炮,24座四聯裝14.5毫米高射機槍,主機功率為兩座52000馬力蒸汽輪機共104000馬力,最大航速36節,最大航程7500海里(21節),標準排水量為10800噸,滿載排水量為13600噸。昆明級輕巡洋艦的對空火力在二戰中讓對手吃盡了苦頭,所有昆明級巡洋艦在二戰中擊落的敵機加起來超過1000架。昆明級巡洋艦在二戰中損失9艘,戰後封存52艘,其餘經現代化改裝服役至1960年代,1960年代中期全部退役解體。

由於德意志和法蘭西軸心在歐洲的日益擴張(1938年德意志吞併捷克和斯洛伐克),,同盟國將注意力基本上都放在歐洲,日本的第一、二、三艦隊包括8艘戰列艦(長門、陸奧、金剛、霧島、山城、扶桑、日向、伊勢)、4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美利堅太平洋艦隊的全部5艘航母中4艘(約克城、列剋星敦、大黃蜂、企業,薩拉托加號在美利堅西海岸的普吉特海軍船廠進行例行大修)及太平洋艦隊的馬利蘭號、俄克拉荷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加利福尼亞號都移往歐洲以壓制德法兩國,在太平洋上,日美兩國主力艦僅剩下航母2艘(日:翔鶴、瑞鶴)、戰列艦5艘(日2艘:比睿、榛名,美3艘:內華達號、賓西法尼亞號、田納西號),還有就是日本的5艘小型航母(龍驤號、鳳翔號、千歲號、春日丸號、千代田號)。而在遠東地區美利堅的海軍兵力更是薄弱,僅為1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以及不到10艘潛艇。

1940年2月22日3時22分(以後如無特別說明,所有時間為北京時間),南洋各分艦隊在馬尼拉以西330海里處完成集結,計有航母5艘[東海級(1)4艘(東海號、渤海號、黃海號、南海號)、魏國號]、戰列艦2艘(洞庭湖號、洪澤湖號)、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9艘、驅護艦22艘,並載有準備登陸的陸軍兩個師的10艘運輸艦。這樣大規模的艦隊調動當然瞞不過美利堅人,但美利堅當局事先已得到情報:明海軍將在2月23日開始舉行每年一度的例行軍事演習,只不過今年的規模大的出奇——明帝國三大艦隊同時出動參加演習!南洋艦隊(第一艦隊)在南海、東洋艦隊(第二艦隊)在硫磺島西南600海里、北洋艦隊(第三艦隊)在琉球以西300海里三處同時進行演習。

戰爭-即將-來臨!

(1)明帝國第一代正規航母,最高航速28節,最大航程8000海里(17節)最大艦載機數90架,戰時標準艦載機配置為45架鷹式、24架或12架雕式、12架或24架獵鷹、5架海鷗。標準排水量19000噸,滿載排水量24600噸。1927年始建,共建造四艘,在戰爭中僅東海號倖存。戰後東海號於1947年轉入預備役,1955年退役解體。渤海號和黃海號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被美艦載機擊沉,南海號在掩護登陸斯里蘭卡的戰役中被英吉利陸基空軍擊沉。

註:明海軍艦載機的編製是5架(戰鬥機、偵察機)/4架(轟炸魚雷機)一小隊,三小隊成一中隊,三中隊成一大隊,每兩艘航母(正規)艦載機成一聯隊。聯隊直接歸艦隊指揮。戰鬥機小隊中一般包括一名預備飛行員和一架預備飛機,實際上一個戰鬥機小隊配備4架正式飛機。

可能在以後的文中會有些讓各位似曾相識,那是我對以前一些優秀文章的借鑒,但絕不會抄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火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戰火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