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史簡述(下)

新明史簡述(下)

因為戰線一直維持在荊襄一帶,帝國的其它地方並沒有經歷戰火,所以,在各種戰爭政策的刺激下,南北雙方的工業反而比戰前有了長足的發展,帝國也開始走向了初步的工業化。南北雙方海軍的對抗使得帝國海軍的人才輩出(與英吉利的納爾遜齊名的帝國海軍名將李長庚(1751——1816)就是這個時期出現在南方海軍中的,當時軍神袁崇煥(1780——1853)還只是帝國南方政府馬六甲海峽艦隊中的一名普通低級軍官而已),作戰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這使得重新統一后的海軍能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或許,這也是戰爭給帝國少有的好處之一吧。

歷史跨入19世紀后,明內戰還是沒有完結的跡象,工業的畸形發展更加印襯出帝國社會中因戰爭帶來的其它後果的災難性。瀕臨崩潰的國內經濟使得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都逐漸無力繼續承受這場戰爭,人們逐漸開始厭倦這場戰爭,但南北雙方在這麼長時間內積聚下來的矛盾是無法在瞬間糅合的。

戰爭的轉機出現在1808年。這一年,北方的前年才登基的皇帝突然駕崩,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個時期北方皇族中也沒有能夠服眾的人物。一時間北方的政局陷入混亂之中,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了北方的軍隊,因為主持荊襄前線軍政大局的鐵腕將軍楊遇春堅持着自己不涉及政治的信念,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專心於軍務。雙方軍事上還在互相對峙,似乎表明一時間誰也無法吃掉誰,但無力繼續維持戰爭的南北雙方已經開始在暗中進行接觸,試圖用和平手段結束目前的戰爭狀態。經過長達一年艱苦的談判,雙方在互相妥協之下達成了一致意見。

1809年,明第二次內戰結束,南北重新統一,南方的皇帝成為統一后的帝國新皇帝。資產階級在新政權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並沒有主導權,主導權基本上還是掌握在貴族地主們的手中。不過,為了防止貴族地主們利用他們的主導權再次發佈對資產階級不利的政策,資本家們成功地迫使新明成立初期建立的擺設性的議政院具有了實際上的意義——擁有了帝國的立法權。在議政院這個並不為貴族地主們看重的機構中,資本家的代言人們獲得了近一半的議席,從而使得議政院這個帝國的立法機構很難通過對資產階級不利的任何議案。南方皇族在這七十年中與資本家們建立起了比較親密的關係,因此才有了以上的這些變革。實際上,這個時期的明帝國政府已經初步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初步的君主立憲政治。

從1811年開始,明的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但致力於國內恢復的明並沒有無視外部世界。明乘這個時期歐洲大陸陷入戰亂無暇東顧的機會,出兵收復了被英吉利佔領緬甸和暹羅,甚至進一步佔領了全馬來亞半島,打通了與明在南洋最重要的“貿易點”、馬來亞半島南端的新加坡的陸上聯繫——從1750年代開始,新加坡就已經成為明對南洋控制權的標誌和核心。在明內戰期間,英吉利、法蘭西多次試圖乘機奪取這個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咽喉的戰略要地,但都被當時屬於南方政府的馬六甲海峽艦隊配合新加坡駐軍擊退。當時作為一名普通水兵在海峽艦隊中服役的軍神袁崇煥(與新明初期的名將袁崇煥同名,但並不是同一個人,一個是活躍在17世紀中期的廣東人,一個是在19世紀向全世界展現世界第一強國海軍風采的江蘇人,現代有些不了解歷史的人一直會把這兩人混為一談)就是在這一時期展露頭角的。

19世紀,明牢牢控制住了整個東南亞地區,但這期間也不是一直平安無事的。爭奪緬甸的第三次明英戰爭(1840——1841)、爭奪菲律賓的兩次明美戰爭(1849——1850、1879——1880)都是在這一時期爆發的。當然了,這一時期明也沒有進行戰略收縮,明海軍在軍神袁崇煥的帶領下,將出海黑龍吞日旗(1840年確立為明的國旗和海軍旗,這比日本確立太陽旗為國旗晚了一年)插到了遙遠的非洲大陸甚至加勒比地區,期間多次與英吉利、美利堅、法蘭西等國家的海軍作戰過而無一敗績。袁崇煥也因此被全世界公認為帆船時代海軍的第一人。1870年代歐洲大陸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戰的幕後,也有明帝國人的陰影。

外部熱鬧,明內部也不安靜。大多數貴族地主不甘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新興資產階級越來越多的侵蝕,多次試圖將資本家們的代言人從明權力中心趕出去,可都失敗了。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一段時間內,明國內政局一直很平靜,但在這平靜的水面下,貴族地主們的憤怨越來越大。明國內的政局被英吉利、法蘭西等國家的政治家們感受到了,他們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個削弱明帝國實力的機會。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明第三次內戰正式爆發。英吉利人在這其中是“居功至偉”,因為給予原本處於劣勢的貴族地主們以資金、技術和情報支持並鼓動他們發動內戰的正是英吉利人。

即便是有外國勢力的支持,腐朽的貴族地主們也不是明資產階級的對手,但內戰直到1917年初才完全結束,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明的傳統盟國德意志基本上敗局已定,而明的國力也在內戰中遭到了很大的損耗。絕大部分現代歷史學家認為,這次內戰代表着新明的消亡、明帝國的誕生。明的內戰剛結束,美利堅就宣佈參戰,並對“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幫凶——明帝國”宣戰,英吉利、法蘭西、意大利、俄羅斯等國也緊接着對明宣戰。協約國對明陸地上的戰鬥是從北線的俄(俄羅斯)明(明帝國)和南線的印(印度)緬(緬甸)邊境同時展開的,而海上的戰鬥則是在班達海和安達曼海先後展開。在內戰中已成疲兵的明軍頑強頂住了協約國的進攻,甚至還在局部進行了反攻。從整個戰局來看,明雖然處於多面受敵的窘境,但還是有能力頂住的,可此前一直追隨明帝國的日本突然在一夜之間就站到了協約國一方去,並從背後捅了明帝國一刀,這直接導致明帝國輸掉了這場戰爭。

戰爭結束后,協約國迫使明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限制明的軍力規模。同時明的絕大部分海外領地也被諸國瓜分一空。在短短數年內,明一下子從世界第一強國跌落成世界二流國家,這不僅是對明的統治階層,也是對明全體國民的莫大羞辱。從此,明開始卧薪嘗膽,準備尋找機會重新登上世界的頂峰。

1939年8月1日,法蘭西政府總理若斯潘在慕尼黑與明帝國首相蔣中正及德意志元首希特拉共同簽約聲明加入明德聯盟,正式成立了三國軸心聯盟。1939年11月11日,美、英、俄、意、日在倫敦成立了倫敦同盟,人類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讀秒倒計時!

1940年2月22日,明以“希望號游輪事件”為由對美利堅宣戰,當天,法蘭西和德意志根據軸心盟約也對美宣戰。同日,英、俄、意、日也對軸心三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轉載請註明「首發明楊品書網http://www.pinshu.」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火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戰火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新明史簡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