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清日報
光緒七年的年關就這樣到來了,除了京城附近多出了好幾處大軍營,一切似乎沒有什麼改變。旗人依舊每天遛鳥打屁,無所事事,百姓依然窮得揭不開鍋。方懷乖乖笑納了各地的“炭敬”,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但他現在實在是太缺錢了。
大清的財政體系極其陳舊,“火耗”高得驚人,稅務都由各地衙門統辦,層層截留,到中央手裏的恐怕三分之一都沒有。
工商業雖然在朝廷開放民間辦廠權力的刺激下,有了一定發展,但還只是一撮小火苗,辦廠的也還只是些思想開明的人士。大清銀行因為唐廷樞到歐美考察還沒有辦起來,然而花出去的錢還是像流水一樣,查抄的銀子剛入庫就不見了蹤影,三支新軍和添購的軍艦就像吞錢的機器,還有就是各所大學的開辦,難怪說教育是最花錢的。儘管方懷把宮中的用度已經縮減到以前的五分之一不到,而且鍾翠宮的用度也在慈安的要求下縮減了一半,但國庫依然空空如野。
不過也並非沒有好事,就像案頭的幾本奏章。這幾本奏章分別是兩廣總督張之洞上的《擴廣東軍火局折》、吉林將軍銘安的《擬建吉林機器局併火藥局折》、四川巡撫丁寶禎的《重建四川機器局折報恩折》以及山東巡撫周恆棋的《修山東機器局折》,其他各督撫上的此類摺子還有一大撂。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方懷整軍經武、熱心辦洋務的態度早就從朝里傳到了地方各督撫的耳朵里,一時各地興起了一股辦洋務之風,尤其是辦槍炮廠更是不遺餘力,讓大清的軍火生產能力提升了一大截,相信要不了多久,大清的軍火就完全可以自己生產了。
就在方懷為之感到欣慰的時候,小德子來報,說李鴻章求見,方懷這才記起是自己讓李鴻章今天帶鄭觀應來見自己。
不一會李鴻章帶着一個中年人走了進來,鄭觀應今年正好四十歲,應該就是眼前的中年人了。
事實沒有出乎方懷的意料,中年人隨李鴻章行禮道:“草民鄭觀應參見皇上。”
鄭觀應身上有一種矛盾的氣質,既有商人的精明,這從他不時閃着亮光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另外他還有着讀書人的風骨,臉上始終掛着儒生的那種傲氣。這種矛盾的氣質應該和他的經歷分不開。鄭觀應是廣東人,曾在澳門馬禮讚學堂讀書,早年經商,被譽為儒商先驅,是中國早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人物,中年後退出商界,隱居澳門,著書立說,他的《盛世危言》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作之一。
這個人是很有想法的一個傢伙,更難得的是他還擁有很多的實踐經驗。他不僅看到了大清存在的種種問題,積極提出改革,還為之想出了許多具體的辦法。這些方法在後世大多被證明是可行的。像工業發展方面,他就提出大力發展機器製造工業,為此,可以招募商股為主,必要時可以引進外資進行“華洋合辦”,以加快實業建設的步伐。其眼光之獨到,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所不及的。
這個傢伙可是方懷心中未來的軍機大臣之一,不過現在還要歷練歷練。方懷看着鄭觀應道:“鄭觀應,你可知朕找你幹什麼?”
鄭觀應此時微微低下頭道:“草民不知。”
方懷微微一笑,頓了頓道:“鄭觀應,你寫的那些書朕都看了,很好,而朕也有些想法,想和你談一談。”
鄭觀應好像並沒放在心上,渾不在意地道:“請皇上明示。”
於是方懷又將他從後世盜用的那些理論搬了出來。鄭觀應原本並沒有把眼前這頂多十歲出頭的皇帝放在眼裏,就算天縱英才,十多能有多少見識。鄭觀應是不相信什麼天生龍種的。然而隨着交談的深入,鄭觀應眼中的驚訝越來越大,有些理論和想法根本是自己聞所未聞的,但仔細一想,卻是切中要害。到了後來鄭觀應的臉上已經滿是興奮和神采。
這時方懷話鋒一轉,道:“你有沒有想過,洋人對我中華是虎視眈眈,他們會放任我們強大起來嗎?不要說什麼洋人之間的矛盾,在對我中華的問題,這些洋人總是態度一致的。還有你有沒有想過國內這麼多宗室貴族,八旗子弟,還有滿族漢族的地主,他們都是既得利益的獲得者,他們會甘心失去手中的權力嗎?再有,國內這麼多百姓,他們有幾人清楚了解世界,知道我大清的疾害所在,而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這……”鄭觀應一時不禁語塞。
方懷這時再次一笑道:“不用着急,這次我找你來就是有大事交給你去做,做好了這件事,我大清的強盛指日可待。”
鄭觀應此時收斂了臉上的傲氣,垂手道:“請皇上示下。”
方懷這時拿出一份我收集的報紙對鄭觀應道:“我要讓你去辦報紙。”
“報紙?”鄭觀應完全沒想到竟會叫自己辦這件事。
“對,就是像洋人辦的那些的報紙,你在澳門讀過書,應該看見過。”鄭觀應點點頭,方懷這時接着道:“朕準備辦一個報館,由你作總辦。報紙的名字就叫《大清日報》,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寫上去,朕給你特旨,你可以在報紙上暢所欲言,前提是必須符合事實。朕要通過報紙讓大清的百姓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而我大清在世界中又是什麼樣子,還有大清的那些弊病,你可以全部寫出來,不用有顧忌,朕絕不以言罪人。不過朕沒有什麼錢給你,各地的分館也只能你自己去建,朕只能給你個名號,把這個報館就列在禮部之下,算是正五品。”
鄭觀應是什麼人物,那是歷史上改良派的鼻祖,康有為、梁啟超見了都要恭恭敬敬的人物。很快他就想出了其中的好處,這和自己著書立說的目的是一樣的,而且還能看到更多的東西,也會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更何況鄭觀應當了這麼多年幕僚也沒混個品級,現在一下子升到正五品,相當於知府的品級,哪能不感激涕零,只見他躬身行禮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