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節長蘆鹽場

第三十六節長蘆鹽場

第一章韜光養晦第三十六節長蘆鹽場

河間府滄州

運河上船隻遮天蔽日、帆影摩梭,岸上也是人來人往、摩肩擦踵,各種做生意的小檔擺滿了運河兩岸。沿江的大街上最多的就數鏢局武當行了,一間接一間的數不勝數。

這裏最多的還是那些販鹽的小販和商賈,一挑一挑的用扁擔挑着的絕大部分都是鹽,一車一車所運的也絕大部分的是鹽,着了幾乎成了鹽的天下了。這裏是河間府的滄州縣,是大明四大鹽場之一。“萬灶青煙皆煮海,一川白浪獨乘風”描繪的就是這裏鹽業生產的盛景。

林洲一行人此刻正走在滄州的大街上,看着身旁來來往往的商賈不由的感嘆大明帝國的繁華來。至於林洲為何要到滄州來?那還不是被錢該鬧騰的。想要做一番事業就得要有資本,可是他的那個便宜皇帝老爹可是什麼都沒有給他留下來。身後只是一個千瘡百孔、負債纍纍的朝廷,就是連官員的薪俸都是發不出來,更不用說能給他留些個零花的錢財了。自萬曆七年起,這一樁樁的事情,每一件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流水般的花了出去的。要不是林洲左右騰挪的,從內宮和御膳房革制中撈了點銀子,怕是他連一件事都辦不好。這編練親軍、興建學堂、支持丈量田畝等等的事,哪一個不是填銀子的大窟窿。帝國的財政已經是沒有什麼指望了,要是都指望着文味軒的那一點點利潤也是朝不保夕的。

沒有辦法,林洲只能去做這個時代最能撈錢的營生了,那就是鹽鐵。只是限於能力,目前林洲只能盯着鹽業這一塊了,要知道冶鐵可是屬於重工業的範疇,那是要用金錢砸出來的行當,就林洲的口袋來說還沒有這個條件的。所以就只能從鹽業入手了。

這個時代的鹽,大多是指淮鹽,也就是今天淮河流域地區和江蘇北部沿海地區鹽場所產的鹽。明代各大鹽場中,淮鹽的質量是最好的,其質地優良,色澤白艷,口味鮮美,成為明朝廷食鹽採辦的主要對象,光祿寺、神宮監、內宮監,於兩淮地區設專供,特意採辦。至於靠近京師的北直隸沿海地區的長蘆鹽場,這個時候還是默默無名的。不過林洲是知道後世的長蘆鹽場可是中國最大的鹽產地了,所以才會帶着一幫子的隨從趕到這裏來。

林洲就是要在這未來的鹽業中心上開發,建立一個壓倒淮鹽的基地來。所以他才說通了內閣諸人,合併了山東鹽運使司、長蘆鹽運司,改為北直隸鹽運使司。職責也是擴大了不少,從山海關到山東海州一線沿海,近兩千里的範圍內都屬於其管轄範圍。不過在林洲的心裏還是以滄州黃驊到山海關這一段為主的,這裏正是後世的長蘆鹽場的範圍之內。

滄州是一個有着一千多年歷史的縣城,它的鹽業歷史自漢代就已經是聞名天下了,跟淮鹽、井鹽和青海岩鹽主宰着華夏千百年來的製鹽業。這也是林洲今天來到這裏的原因之一。

古代製鹽都是煮鹽,也就是弄一口大鍋用火來熬干海水從而得到鹽巴的,普通的一口大鍋一天不停的運轉也就能制個二三十斤而已。這個時代還不是大規模的鹽田製鹽的,頂多也是有一些簡單原始的鹽田,那可不能跟後世的大規模的鹽田想比的。

這個時代不能使用鹽田製鹽的局限有很多的原因,重要的就是沒有能夠製造鹽田的材料。鹽田是要保持它的平整和龐大面積,這樣才能夠一次性獲得更多的收成,但是砸沒有水泥等建築材料的明代,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加上這滄州地界處於衛河、洋河入海口地區,屬於衝擊平原地形,土質鬆散主要以沙土為主,是無法形成鹽田生產的必要條件的。

京杭大運河穿越滄州而過,給這個古老的縣城帶來了繁華,也是帶動了這裏鹽業的發達。在這個製鹽關係到國家強盛的時代,這裏的製鹽業也就愈發的繁榮了。

“吳慶,你看現在這滄州地界的鹽業還是可以吧?”林洲對着身後之人淡淡的問道。

吳慶即是林洲千挑萬選來執行自己構想的人物,此人是嘉靖四十三年進士。歷任吏科給事中、翰林院編修、工部主事和員外郎等職務,不過這些都不是重要的,關鍵是此人是出身於山東利津縣的一個世代灶戶家庭,也就是煮鹽人家,不過是從小過繼給了其舅舅。

所以對於跟製鹽有關的事物,吳慶都是了熟於心的。

“相較之洪武朝,還是頗有不足,如果陛......,如果公子決議在此建設那圖中的偉業,我吳慶就是拼了這把骨頭也要給公子一個滿意!”吳慶趨身上前,恭敬有加。

“本公子意已決,給你的那幅圖並不是水中月,只要你能實現,本公子定不會虧待於你的。小理”林洲充滿的淡淡的笑意。這吳慶還是這麼的小心,已經都告訴他多少次了,但是還是沒有都有疑慮。怪就怪在林洲所做的規劃實在是太過於驚人了,真的要是成了,必定是能夠名留青史的事,由不得吳慶多了幾分心思。

“只是這投入卻是......”吳慶還是無法放心。那份規劃上所要求的資金幾乎相當於大明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對於現在的朝廷來說就是一個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數字。

“這個嗎!本公子自有辦法,你只要整合好這北直隸鹽運使司衙門就行了,一切都不能馬虎,尤其是在對待這管轄範圍內的幾十萬灶戶鹽丁上,定不能讓他們有所不滿,以至於產生什麼動蕩來。”林洲很是無奈,吳慶的本事是有的,只是為人太過謹慎了。

是啊!這一動對於山東和直隸地區的那些鹽戶們來說,肯定會產生巨大的衝擊。

蓋因為林洲所籌劃的長蘆鹽場的生產方式跟這個時代的製鹽方式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洲來自後世,所以對於規模化的生產有着濃濃的情結。鹽鐵在這個時代是屬於戰略物資,鹽鐵的生產決定着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林洲也是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弄懂了製鹽生產的流程,並用自己領先於這個時代的知識進行了改造。

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晒,水分蒸發后便能得到鹽。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光緒二十七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晒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髮結晶成鹽。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製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採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製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這樣原始的製鹽方式也是持續了幾千年的歷史,製鹽的過程也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有明一代的鹽工、鹽戶數量多達二十萬戶之多,他們大多在淮鹽和沿海地區。在傳統的山東和直隸鹽場中大約也是有近五萬戶,近三十萬人,他們現在已經都歸於直隸鹽運使司衙門管轄了。所以在實行大規模製鹽的同時,也不能不給這些鹽工們一個出路,否則也就有可能造成民變了。

很快的幾人就走到一處酒樓前,這裏實在碼頭的外圍,從這裏正好可以看見滄州最重要的鹽運碼頭的繁忙。

這時有個酒廝走了過來,招呼他們。

走了也有小半天的時間了,光顧着沿途的景緻和民生了,倒是忘記了時間,一晃竟然已近午時了。幾人出來的也是時間不晚,這時腹中多少感到有些飢餓來。

“你看,都已經到了飯時了,我們還是進去邊吃邊聊吧?”林洲看到來到近前的酒保,才感到確實是有點餓了,早上的時候他因為有些水土不服的所以也是沒有吃多少的東西,這又走了這麼多路,此時聞到飯菜的香味,頓時就覺得腹中空空。

隨同一起的有七八個人,除了兩個侍衛外,其他的就都是直隸鹽運使司的高層人物了。有鹽運大使吳慶、同知孟和林、副使林勤允、張晃,還有一個叫做黃炳超的判官。這些人都是林洲從京城中帶來的,在林洲看來這些人可都是專家級的人才。

眾人聽到皇帝的要吃飯了,自是殷勤的很,不待林洲說完就有一人當先拉着酒保說道:“快去弄間雅室,一桌上好的酒席。”說完衝著林洲弓着身子說:“不知公子都想吃些什麼?也好讓這些下人們去弄些來!”

“不必了,我也是沒有什麼特殊的愛好,對於吃食方面還是沒有什麼挑剔的地方,一切隨便吧?”林洲也是不再理會,徑直的穿過前門順着樓梯往樓上走去,眾人也就隨後跟上。

“這之夢兄也太......”一人對於先前那人的這幅摸樣自是看不慣。雖說都是讀書人,也是學的忠君愛國之類的文章,但是看見別人的殷勤樣子多少心中是不快。

後面的幾人自是知道想說的是啥,但也是沒有多計較。還是隨着林洲的腳步往樓上而去,大家都是京中的清貧官兒,平時的薪俸也是沒有幾個,加上朝廷財政困難也是拖了數月才於月前鹽稅的到來才發了薪的。現在也是囊中羞澀的很,可是跟着皇帝出門還能讓皇上來掏錢不是。幾人懷着同樣的心思,走在後面,想是湊些銀兩好付了酒菜錢。

“諸位大人想必都是餓了吧?今日就有朕來請客,一是先給各位道賀,二是還是要拜託各位務必把朕交代的差事辦好。”幾人好不容易湊好了銀子來,卻聽到皇帝如此說,一個個的誠惶誠恐的,紛紛表示忠心。

一路走來林洲都是掩蓋自己的身份,也是叫着大家稱呼其為“公子”。現在這間包廂里已是沒有了外人了,也就不存在保密的需要了,林洲才是拿出了皇帝的架子,不過顯然他還是沒有一個做皇帝的自覺。即使是他一句話誰人也是不敢怠慢的,也不必如此的“親切”的給眾人拉近關係。

“臣等惶恐,自知此事對於朝廷的重要,定不敢有所玩忽,必竭盡全力的把差使干好,才不有負皇上的託付和朝廷的期望。”作為一把手,態度是重要的,所以吳慶向前代表屬下一眾官員表態。

“放心,只要能夠辦好朕的差事,朕不會虧待他的,來來來,大家都坐下吧!”林洲笑着招呼着大家圍坐在一起,就是連着兩個侍衛也是坐了上來。今天隨行的是御前四品帶刀侍衛暮雲和徐西黃,也是因為林洲有着另外的一個重要任務才會把他們兩個帶來。

大家坐在椅子上多少還是有些不自在的,雖說是在外邊,事從全急的多些,但是要是讓別人知道竟然和皇上同坐吃飯還是免不了被輿論一番的折騰的。這幾天來對於這些原本只有五六品的小官員們來說,皇帝並不像其他人傳言的那樣可怕,至少還沒有這方面的感受來。皇上也不像想的那樣的威嚴四伏讓人不敢親近,幾天來皇上的表現在這些人心中自是留下一個深深的印象來。

“萬歲,現在已近五月,離着七八月份也是沒有多少的時間了,恐怕林大人和張大人無論如何也是趕不上工期的了。”專業的人總是要來些專業的事,還沒有把屁股捂熱,吳慶就開始討論起皇帝的偉大前景上來了。

這裏不能不提一下林洲的野心來。鹽政在古代科技商業均不是很發達的時代,那就是朝廷財政的重要保障,歷朝歷代的財政收入一半都是來自鹽政收入。有些數字林洲還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萬曆初年揚州一地的鹽業資本不下三千萬兩,每年可得利潤九百萬兩,除去稅額一百萬兩和各項費用支出三百萬兩外,其純利潤就高達五百萬兩之多,明朝朝庭的鹽稅收入是:每引得銀六兩六錢四分(古代各個朝代的鹽政都是發放鹽引的,不過卻沒有固定的每引具體數額),應得白銀一千三百二十八萬兩白銀!但實際上最多時只有二百五十萬萬兩白銀,鹽稅大量流失。而鹽商們所得的利潤就已經是超過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了。由此可見製鹽的暴利是多麼的驚人了無怪於即使是殺頭的抄家的大罪歷朝歷代還是少不了在這上面動心思的,這也是林洲想要分的一杯羹的原因所在。

現在的鹽幾乎都是出自兩淮,因為質量的原因兩淮地區的鹽行銷大江南北,已經是處於壟斷地位了,就是在揚州地界上縱橫的大鹽商們也大多是山西的商人居多。要想打破他們的壟斷,就只有不斷提高國有鹽場的產量、質量,降低成本,才能跟兩淮的鹽來一爭高下。

於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鹽工藝就在林洲的大力支持和提點下,在工部數十位能工巧匠的努力下誕生了。

說來也是簡單的很,鹽的產量取決於製鹽的方法,曬鹽是這個時代提高鹽產量的唯一方法了,但是這個時代沒有一些可能大面積建造鹽田的材料,雖然個別的地方已經有了鹽田的存在了,但是也是一些利用天然形成的溝壑而已,產量上不來。這一切都是難不倒林洲的,在他的指點之下,工部的工匠們已經利用官窯燒制出了水泥的原始產品,雖說在強度和凝合力上差了一點點,用來製造鹽田已經是足夠了。林洲相信憑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加高質量的水泥誕生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至於曬鹽的其他的工藝流程,林洲也是耗費了大量的腦細胞,十幾位工匠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設計完成了第一代大規模工業化製鹽的所有工程設計,這裏當然是少不了林洲的功勞的,就是有了他多幾百年的智慧才能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這個劃時代的工程。

曬鹽的關鍵就是加速海水的蒸發,快速的獲得用於製鹽所用的滷水。林洲根據這個要求才想出了用分級提水加強流動和提高海水溫度加速水分蒸發的方法,設計了一個用七級長長的平整緩坡來蒸發海水中的水分,並在每個分段上建造大池用草灰、沙子、木炭、棉紗和其他吸附物來凈化製鹽用的滷水,以便獲得高凈度的原料。這個緩坡就是林洲設計用來加速蒸發海水的裝置,表面上是沒有什麼玄機的,但是在下面卻是使用了水泥建造的管道,用加熱的方法來蒸發海水。這個原理出自林洲以前在同學家的炕,作為一名哈工大的學生,怎麼能不知道東北農村的那些土炕呢?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萬曆新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萬曆新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六節長蘆鹽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