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海戰之徐福勸降(二)

第一百八十四章 海戰之徐福勸降(二)

修文德以來之,舉目之內皆可為我族類。

中華民族主義最早可追溯到孔子以前。《尚書》云:“(大禹治水后)無怠無荒,四夷來王”;“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區別“文明”與“蠻夷”的問題,史稱“華夷之辨”。寫到這裏,吳鉤要為大家理清本書思想。本書集中要表達的思想在於民族。

中華民族主義有一個和西方民族主義很不同的特點,即並非以人種判斷,而是以文化(意識形態)判斷。儒家思想成為中華統治思想后,奴隸社會以血緣區分同族異族的觀念基本消亡。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意指蠻夷雖保有國君但不懂禮義;中華雖有時無君王,但存有禮義五胡亂華後漢族政權南遷,北方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

及至隋統一中國,漢人也不再稱統治者為“蠻夷”。無論隋朝唐朝,統治者雖均為漢族之後,但身處胡地難免與胡人通婚,故多少有少數民族血統,可都被承認為正統王朝,和“華夷之辨”有重大關係。少數民族政權只要接受“禮義”,便是一家。元、清兩朝少數民族統治者為證明政權合法性,元代提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清雍正帝云:“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因此中國傳統民族觀也是反對血統觀念的,故優於夷狄。因此,中華民族才能成為一個多民族的概念。

到了近代,中國遭到西方國家侵略,中國中心主義隨着殖民化程度的加深而日益邊緣化,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要反對封建專制,必然要求否定儒家思想,同時以西方的(現代的)民族主義取代儒家的傳統的中華民族觀。從這時起,以族群為依據的民族主義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口號,最著名的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明顯是漢民族主義的口號。

清朝滅亡后又為了維護統一,提出“五族共榮”觀念,實際也是一種建立在地域認同之上的民族主義。也就是說在“中華”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民眾都是“中華”。

“皇漢”夢想,乃眼見中華上下,人人衣漢服、修漢發、着漢冠、蹬漢履。夷戎蠻狄,皆見逐中國耳。凡漢民,皆歸於中華疆土。通行正體,交通禮義。四夷不尊漢者,藐之如螻蟻。保護漢文化,同保護其他民族文化一樣重要,然而漢族在這方面不應有任何特權。復興漢服,並非要日日穿戴,而是將它作為如唐詩、宋詞一般的民族遺產,同其他各民族遺產一樣,傳承下去。而且這種傳承不應帶有任何的民族偏見和民族歧視,建立在在工人階級基礎之上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是共產主義者的一貫目標。

沒人阻止漢族保留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每個民族應有的權利。可是同樣地,其他民族都應有這種權利,漢族沒有任何的特權可言。更沒有特權去強制其他民族服從漢族文化與思想觀念。

不管是元朝還是清朝,或者更久之前的北魏,甚至一度強大的匈奴,這些民族的文化要麼已經徹底絕跡,要麼已經在現實生活中不見了蹤影,變成流着少數民族血的“漢人”,或面臨消亡危機。如果您是個匈奴人或滿族人,您怎麼想?漢族主體的中華文化的優越來自它推動社會發展,可這種優勢不可能永遠存在,當它阻礙了發展,必然就失去魅力。

此外還有一個民族認定的問題。也就是說怎樣才算漢族?為什麼漢族融合了那麼多民族,卻仍然稱為漢族?如果用血緣觀念來解釋的話是說不通的,純種的漢人或許已經所剩寥寥。如果強調血統認定,那麼就和強調純血統巫師的伏地魔和他的食死徒走狗一般可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鐵血軍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鐵血軍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 海戰之徐福勸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