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較量【二】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銀子其中的80%利用來發展軍事,從此日本開始加強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把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攻佔,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併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入濟南,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軍開進濟南城后,日軍四處尋釁,不僅隨意捕捉北伐軍士兵,更於5月2日上午,堵截徒手行經緯五路之第一軍第二十三團營長阮濟民等數人,併當場全部殺害。3日上午,日軍強行解除了北伐軍一部七千餘人的武裝。蔣介石命令:“約束士兵,不準開槍還擊。”並準備“繞道北伐”。隨即,日軍闖入山東交涉使署,將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等18名中國外交人員盡數捆綁毒打。蔡公時據理痛斥日軍,日軍竟割掉蔡的耳、鼻、舌頭,挖去眼睛,然後將他同眾人一起殺害。是日,日軍在商埠製造事端,慘殺中**民多達1000人。5月4日晨,當地北伐軍處決13名走私鴉片的日本毒販。迫於外交壓力,北伐軍又奉命撤出商埠區。日軍不斷增兵濟南。5月8日,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普利門、麟祥門、柴家巷、迎仙橋一帶發起猛烈攻擊,守軍退守內城。自9日開始,日軍大舉進攻內城,守軍浴血奮戰,死傷慘重,11日奉命撤離。日軍佔領內城后,搶劫財物,焚毀建築,強姦婦女,槍殺戰俘,屠戮百姓,罪惡令人髮指。"濟南慘案"發端於五月三日,故又稱"五三慘案"。直到1929年5月,在蔣介石表示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才在內外壓力下撤離濟南。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號召“攘外必先安內”,“故不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衊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誌着“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張學良聲稱奉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嚴禁部下對日軍作戰(晚年則稱是他自己的決定),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還有黃顯聲領導的瀋陽警察成為東北為數不多的給予日軍打擊的武裝力量。警察們在繳械之後大多被屠殺。張學良退守錦州后,日軍少量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張學良部崩潰,不戰而退出東北,東北軍民喪氣,抵抗相繼停止。事後張學良引咎降職,后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大敵當前,蔣介石不思抵禦外侮,卻仍然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大打內戰,壓制國人的抗日熱情,瘋狂推行“不抵抗政策”。**趁機加緊發展,在湘贛等地建立起多個“蘇區”,並不斷擴大.1931年11月7日,中國**在蘇聯國慶日在中央蘇區創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設在江西瑞金)。此後,蔣介石不斷發動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妄圖消滅紅軍,建立一黨專政的反動獨裁政權。
事變兩個月內,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東北抗日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部分中國學者視九一八事變為抗日戰爭的開始。1932年2月,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借口,以繼續進行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