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12章 英國:金權的制高點(6)
1874年秋,羅斯柴爾德倫敦銀行和紐約猶太銀行家約瑟夫·賽林格曼(JosephSeligman)聯手承銷價值5500萬美元的美國債券。後來,摩根集團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也加入進來,發行了2500萬美元的美國債券,羅斯柴爾德銀行占其中的55%。1873年至1877年,羅斯柴爾德倫敦銀行和華爾街銀行家共發行了2.67億美元的美國債券。這些貸款對穩定美國金融起到重要作用,並為美國未來採用金本位制打下基礎。
然而,1877年10月美國在第45屆國會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法案,重新啟用銀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這項法案被貝爾蒙特憤怒地稱作“公開的盜賊”、“瞎了眼的瘋狂蠢事”。在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壓力下,美國不得不重新規定銀幣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流通,並且不得用於支付羅斯柴爾德銀行的貸款利息。美國財政部長約翰·謝爾曼(JohnSherman)在1899年通過貝爾蒙特銀行與羅斯柴爾德銀行重新簽訂了一筆5000萬美元的貸款,以金幣結算。這筆交易成為從1879年起羅家試圖在美國推行金本位制的重要轉折點。
1893年3月,為在美國黃金儲備急劇縮減的時期維持美元的兌換性,克利夫蘭總統嘗試發行一筆5000萬~6000萬美元的黃金貸款。雖然摩根財團躍躍欲試想要加入,羅斯柴爾德卻表現得非常猶豫。即使在克利夫蘭承諾會把本來已經極大限制銀幣流通的《謝爾曼購銀法案》(ShermanSilverPurchaseAct)廢除掉之後,阿爾弗雷德·羅斯柴爾德還是很不滿意。羅家兄弟的談判技巧實在了得,他們最後使這一協議在確保羅家獲益非凡的條件下得以簽訂。羅家以104.5的價格承銷價值6230萬美國國債,轉手就以112.25(後來更升到119)的價格賣給急迫的投資者們。此舉創造了在22分鐘內獲利600萬美元的神話。這一項交易在美國備受詬病,最終導致189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是力主白銀貨幣的布萊恩(WilliamJenningsBryan),而不是克利夫蘭。
1868年時只有英國和屈指可數的幾個英國經濟附屬國:葡萄牙、埃及、加拿大、智利和澳大利亞採用金本位制。法國、俄國、波斯和一些拉美國家採用雙本位制。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歐多數國家,都採用銀本位制。40年後,只剩下中國、波斯和幾個中美洲國家仍然用銀本位制。黃金實際上成為世界貨幣體系的標準。
在歐洲主要國家的貨幣體系轉軌過程中,德國於1871—1873年,法國於1878年,俄國於1897年,意大利於1881—1882年採用了金本位制,羅斯柴爾德銀行在這一過程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羅斯柴爾德倫敦和巴黎銀行實際上成為這些國家的第二中央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網絡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輸送信用和貨幣,各國只有在他們主導的金本位體系下才能避免匯率急劇變動的風險,其主營業務——公債交易又需要各國貨幣之間保持自由兌換,於是各國統一在金本位制下才利於羅家業務開展。由於羅家在黃金市場的壟斷地位,也就間接形成了對各國中央銀行的控制力,羅斯柴爾德銀行在19世紀後期不遺餘力地促使各國實現金本位制,其戰略意圖正在於此。
進軍中國
羅斯柴爾德家族非常獨特,他們彼此爭吵不休,但是團結如一對付全世界。
英國著名政論家查爾斯·狄爾克1879年3月
自從1874年中國清政府簽訂第一個外國貸款合同后,就依賴兩家英國機構進行海外融資:滙豐銀行和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同時英國政府通過任命羅伯特·哈特爵士(SirRobertHart)為總監,掌控了大清海關。1885年3月,坐鎮巴黎的阿爾方斯·羅斯柴爾德聽到風聲說俾斯麥“有意插手中國問題”。羅斯柴爾德情報網很快證實德國財政部長戴維·漢斯曼(DavidHansemann)提議由羅斯柴爾德和滙豐銀行分別代表德國和英國,平分中國政府和鐵路工程的融資業務。阿爾方斯立刻表示贊同,認為“德國早該如此向遠東發展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方向”。唯一的問題是漢斯曼想要在這個聯盟中佔到超過一半的權利。在陪同中國駐倫敦大使到德國訪問的時候,奈提·羅斯柴爾德督促英國外相“在未來同中國政府的交易和合同中,一定要保證英國製造商佔到合理的比例”。
當漢斯曼發動威廉·卡爾(WilhelmCarl)在1889年2月成立德華銀行(Deutsch-AsiatischeBank)時,包括羅斯柴爾德法蘭克福銀行在內的13家主要德國銀行都加入了進來。奧本海默被選作代表前往中國進行經濟形勢考察,羅斯柴爾德倫敦機構負責出資贊助。
在遠東利益上,英國獨霸一方,與之對立爭奪的是法國和俄國。儘管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和影響不斷壯大,但是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日本最終打敗了中國,此事給柏林和倫敦聯手合作奉上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羅斯柴爾德和漢斯曼就是這背後的總策劃師。他們的設計是:促成滙豐銀行和德華銀行的合作,分別以英國和德國政府為後盾,遏制住俄國在中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張。然而銀行家們的想法和外交家與政治家們存在很大分歧。德國政界一些官員想促使德國站在俄國和法國一邊,而不是英國,並且反對1895年4月日本吞併遼東半島。另一些官員則懷疑羅斯柴爾德是要將德國銀行排擠出中國市場。而滙豐銀行當然不情願放棄它對中國政府融資的一向壟斷。羅斯柴爾德和漢斯曼的如意算盤沒能實現。1895年5月,清政府宣佈從俄國貸款1500萬英鎊來支付對日本的戰爭賠款,而沒有採用羅斯柴爾德和漢斯曼極力推薦的多國貸款。阿爾方斯認為這對英國和德國政府而言都是“一劑苦藥”。
實際上俄國根本沒錢借出這筆款項,它自己正負債纍纍。於是這筆錢實質上是法國貸款,由巴黎銀行等三家法國銀行共同掏的腰包,利益卻是俄國跟法國平分,俄國得以把跨西伯利亞的鐵路修到滿洲里,法國拿到中國的鐵路修建權。搭着這順風車,1896年俄國銀行家羅斯坦(Rothstein)用法國資金成立了新的俄中銀行,還訂立了俄中聯盟。
眼看俄國霸着中國大蛋糕大快朵頤,吃個不亦樂乎,漢斯曼這廂又急又恨,而羅斯柴爾德更急於要把誘人的中國貸款蛋糕抓到自己手中,於是兩人快馬加鞭,促使滙豐銀行和德華銀行在1895年7月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這番工夫總算沒白費,趕上1898年中國要第二次借款了,這回是1600萬英鎊。難題又來了,英國政府不願意給這筆借款作政府擔保,以致難以界定英國在借款中的佔比份額。而英國和德國政府又都對對方不放心,彼此懷疑對方針對中國的領土野心。此時滙豐銀行和漢斯曼為爭奪在山東省的鐵路准入權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可急壞了阿爾弗雷德和奈提兩位羅家兄弟,兩人分頭在滙豐銀行和漢斯曼之間連撫慰帶調停,總算在8月把雙方的火氣都壓下去了。
阿爾弗雷德親自出面,把英國和德國的政要全請到倫敦羅家的晚宴上,讓德國方面以一種“友好、私密和非官方”的方式大吐苦水,訴說在中國問題上受的委屈。那邊滙豐銀行正暴跳如雷,指責德華銀行背信棄義,奈提趕忙在漢斯曼和滙豐銀行之間調停斡旋。一番忙活之後,1898年9月初,銀行家和政客終於一起坐到了倫敦的會議桌邊,就中國鐵路權的劃分達成協議,英國銀行家占揚子江沿線,德國銀行家管山東半島的鐵路,天津到秦皇島鐵路由兩家平分。奈提高調重申“在中國的商業利益上,德國總理誠懇地願意與英國以及美國和日本聯合”。
協議是達成了,爭端、猜忌和矛盾卻從沒停止過。1900年,德國在義和團運動後向中國出兵,俄國則直接佔了滿洲里,兩邊眼看着又要擦起火花,雙方都找羅斯柴爾德去傳話。羅家一邊向英國政府傳遞“俄國人保證不開戰”的信兒,一邊牽線搭橋讓英國和德國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新一輪協議,維持清王朝完整並促其“開放國門”同外國進行貿易。在羅家一手運作下,英國和德國在中國的利益分配上達到空前的政治合作。1902年,奈提和漢斯曼又在柏林組織銀行家們開了個會,組成北京辛迪加(壟斷組織形式之一),專門針對在中國進行商業合作的問題。在這一系列問題上,英國、德國和俄國都把羅斯柴爾德視為“最安全和有效的外交交流渠道”。
羅斯柴爾德家族作為世界金融霸主早在19世紀末就開始進入中國,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爭的進程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979年,羅家再度進入中國。只是這一次,他們來得“悄無聲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