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第192章 暗攪風雲(4)
兀自思考的趙歡眼神一晃,問韓非道:“師兄又有何高見呢?”
韓非的神情庄然,緩緩長身而起,袖着雙手邁出幾個方步,才轉過身來道:
“敢問子歡……之志向為何?是願意為一國謀利,還是存一己之安?”
聽了此問,趙歡跪坐的身軀也挺直起了來,劍眉微皺,雙手斜向上方一合揖道:
“趙歡既為趙國質自,自是當為趙國謀利。”
李斯的臉色一變,頗有些不以為然地搖搖頭道:
“我等生於亂世,保存自身是成就一切的前提。子歡現在身在異國,更是應當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所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若連自己都無法保全,還談何為國謀利呢?”
趙歡心中暗道:“韓非師兄說的自是大義,但顯然是李斯師兄說的卻更加實際務實。我現在的狀態不是就很好嗎?為啥非要攪合到齊國的繼承人問題當中,此等火中取栗之事,一個不小心便要引火上身,到時候謀利不成,反而引禍,豈不是要後悔死了?”
韓非看到兩人神情,則提起長袖連連擺手:
“非也非也。所謂小心謹慎,又謹於何處?所謂步步為營,又何為營盤?”
原是李斯與趙歡都沒有真正理解他的意思,韓非並不想來上一場“求生”與“取義”的論戰,說出上面那一番話,其實卻是另一個角度的考量。
趙歡和李斯聞言眼神又均是一凝,繼而雙雙陷入新的沉思之中。
韓非心裏着急,說話便又犯起了結巴,好在幾人都是熟識,理解起來倒是全無障礙。只見他重新跪坐下,兩手支在桌案的邊沿上,半個身子卻要已越到了桌面之上,磕磕巴巴地說道:
“入質結盟,質子在他國之中,便是本國之態度與利益的代表,其作用舉足輕重,自不待言。檯面之上,質子雖不便干政;暗流之下,卻不能沒有自己的立場。若是牆頭搖擺,作壁上觀,轉圜雖有餘,折衝則不足。明哲雖然可以保身,但萬事置身事外,卻是萬事終無贏面。”
這一段話說起來太過饒舌,加上韓非說得斷斷續續,趙歡還沒消化下去,呂不韋卻當先拍了了三下手掌:“彩!子非論調之高,呂某自愧不如。”
“商道政道,殊途同歸。若求百倍之利益,必冒百倍之風險,若無投資,便無回報,若是瞻前顧後,必會使得機會從眼前溜走。人言常道‘左右逢源’,其實是說保留選擇的時機與權利,卻絕非瞻前顧後,消極地放棄選擇。一個你沒有入場的遊戲,那麼你便絕對沒有勝利可言。”
呂不韋既為商賈,自來便對冒險與投機有着特殊的熱愛,李斯聽后也點一點頭,卻是說道:“呂兄所言極是,但這入場的時機與方式卻不可不加倍謹慎,所謂一步行錯,滿盤皆輸,當下時局不明,絕不是入場的好時機啊。”
韓非對李斯道:“師兄多慮,所謂‘入場’,並非是買定離手、賭博押注,卻是搭上一方利益角力的擂台,握住一注講價談判的籌碼!所謂‘逢源’,應是在入場之後,卻絕非之前啊。”
“漫天開價,坐地還錢,自當如是。但逢源之說,吾不苟同!”
呂不韋輕拍了一下長案道:“投機之會,間不容穟。若是認定目的,便應毫不猶豫,獅子搏兔,亦要全力以赴,傾盡我等所能尚不一定能夠成功,況且留後手乎?”
趙歡看着面前的三人你一言我一語,有時互為呼應,有時卻又大相逕庭,三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趙歡的心裏卻是越聽越亮堂。
其實韓非想要表達的很簡單,就以揚帆行船做比,只要操控得當,將前帆后帆擺城一樣角度,逆風也可同樣接力。所以風往哪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與駕馭。
同樣道理,在“少公子師”的問題之上,重要的不是最終誰能繼位齊王,而是在這個過程之中,趙國要怎麼做,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而“這麼做”這個問題,這也是三人最大分歧所在。
韓非認為,要謀求最大的國家利益,便要以田假為籌碼,在利益各方折衝轉圜,待價而沽。
而呂不韋身上自有一種商人天生的冒險精神,認為如果已經選擇押注田假,便應該全力以赴去支持他登上齊王之位,到時候所立下的功勞,自不必說。
李斯卻乾脆認為,現在的政局不穩,雖容易會水摸魚,卻也容易被殃及池魚,所以絕對不是進入這場遊戲的最好時機。
終於終於,四個人都不再說話,李斯、韓非、呂不韋三人的想法不盡相同,問題的選擇權,最後還是落在了趙歡這個當事人的身上。
趙歡閉目游思,回想自穿越以來的種種經歷,殺秦使、斗李園、與太史高交惡、為王卷報仇,乃至智平墨者之亂,雖然每每都能化險為夷,卻無不是隨波逐流,自己被憑空捲入。其主要原因,便是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一個足夠堅定的立場。
尤其是稷下大比之後,這段日子他順風順水,更是莫名其妙成了齊王的近臣,趙歡懷擁嬌妻美妾,溫柔鄉里,也不禁是意志消沉,連以往堅持的練劍與打坐都荒廢了。
趙歡猶還記得,在自己初入齊國之時,頗有一番豪言壯志,加上屢遭無端刺殺,更是憋着一口惡氣;現在不過才數月的時間,自己難道已在亂世之中的昇平夢幻里迷失了自我。
再向前看,長平之戰,趙歡雖不確定是發生哪一年,但卻也知道是在自己的便宜哥哥趙孝成王即位之後不久。難道自己作為穿越者,有先知先覺的優勢,卻還要眼睜睜地看着趙國大軍四十萬大好兒郎被白起盡數坑殺?還要眼巴巴地看着偏居西隅的暴秦來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嗎?
“我的立場何在?將來又要何去何從?”
趙歡捫心自問,又搜腸刮肚,不斷回憶着前世關於齊國的記憶。
歷史記載中,在齊襄王田法章過世之後,君王后便常年把持朝政,事秦極為殷勤,而田建軟弱,更是毫無建樹。
齊國作為幾百年的大國,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竟是作壁上觀,最後兵不血刃地被秦國滅掉。
蘇洵便曾在《六國論》中有言: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所說的,主要就是齊國。
現在齊國的政局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自己與太子田建交惡,而弱小的田假卻拜自己為師,本應“事秦殷勤”的君王后卻答應與趙同盟,茫茫亂局中,自己究竟該如何抉擇。
片刻,他才睜開了眼,趙歡緩緩地道:
“我,要去見見田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