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商業銀行和國家銀行
剛剛收到手的巨額獎金又得送出去,要說完全不心疼那是睜着眼睛說瞎話。不過回頭想想,反正我平日裏吃穿用度都不需要我自己掏錢,多餘的錢放着也是放着,拿出去放貸總算是投資,卻也坦然了。於是我乾脆直接拿了獎金單去找董和,讓董和直接把這些折出一百一十萬現錢划入錢舍做起始資金。
“初設錢舍,想來也只要無別處可去的編戶會來我們這裏借錢,”我對董和說道,“只要我們再把審核做得嚴一點,想來一開始也借不出去多少錢。一百一十萬應該夠我們開工了。”
董和微微一愣,然後忙道,“賀小姐不必如此,這是明公予小姐的賞賜。”
“所以主公才讓你找我要錢的啊。”我笑着說,“好歹我忙了那麼久,他不好意思不給我發獎金;但是他也知道我沒地方花錢,不比關將軍諸葛軍師他們有諸多部曲需要獎賞。若是我們運作得好,這一百一十萬下去后就能轉起來,希望今後也不用再靠府庫的錢財支持這個錢舍,就靠借貸所得利潤循回。”
董和點了點頭,又是若有所思地說道,“只是如今還需定下審核之道;若是來者不拒,唯恐有人從中取巧,養民奢懶。”
我們兩個商量了一整天,最後敲定了一套借貸抵押辦法。其實我們設定的規程也很簡單:要想借貸必須戶籍在錄有案可查;商戶需要用房產或者貨品做抵押借錢,農戶則需出示自家耕種的地,就可以貸到與糧食收成相比的錢。後來龐統找來給我們提議,說還可以再加一條:如果一戶人家中如果有人願意參軍,這一戶也可以貸到與軍人年薪相比的錢。他才和法正荀諶商量了想要擴充益州的軍隊,如今順便搭這錢舍一程。如今我們也不怕軍隊人太多:反正蜀中地大,我們若是去大面積軍屯,產值定能比小家小戶的耕種來得更高。鄧芝如今在汶山郡忙着治理都江堰順便開墾,李嚴也在犍為大四開墾,都是需要大量人手的項目。我又順便提了提還可以開拓儲蓄行業。這個想法顯然很新鮮,我花了諸多力氣才給董和解釋清楚,可他顯然對此事很是疑惑。不得以,我還專門去拖了荀諶當外援試圖說服董和。還好董和雖然固執,卻不是老古董;來來回回商討辯論了七八天,我終於還是把他給說通了。討論完畢,董和終於整出來一份詳細的企劃。劉備看后很滿意,讓我們放手干,一定要趕在今年春耕之前將借貸的事整出台。
資金有了,基本章程有了,下面不過搜集訓練員工。我用每年一百五十石的高薪從成都的大店鋪里拉了一堆學徒級別的書吏會計,然後教給他們借貸的基本程序和文件規格。我尤其強調查證抵押的重要性,並且三令五申若是有人接手的貸款出了抵押未查實這種問題,定要負經濟責任。一月底的時候我們終於開張:成都街頭的錢舍外面又貼出來新的告示,“州府興貸,年率十取一,欲借貸者入內詳談”,引得整個成都城八卦四起。
一開始我們的客戶還稀稀拉拉的,而且有好幾人是什麼都沒有但急需錢,表示願意參軍以求貸款的。後來做了幾筆,名聲漸漸起來了,到了兩月春耕愈近的時候,我們的業務總算漸漸展開。有進百十家都來貸款表示要添置農具,開鑿引水渠等等。儲蓄業務方面我們到沒有太多在意,只是定下了基本程序還有十二取一的利率。沒想到還真有人來存錢了!我們的存戶大部分都是小商販一類的,平時有點余錢但是又不夠置地買房這種投資(再說一般的小商販又哪來投資的意識?),自己放貸又沒這個膽子,於是還不如跑我們這裏來存錢。到三月底,我們已經放貸六十餘萬錢,有存款將近三十萬。雖然說這存貸比率有點不正常,但我們是政府機構,本來就是為了控制信貸,倒也不用太糾結。在這期間董和也已經物色到了我很滿意的經理人選負責錢舍。
看見這一切進行的井井有條,我真感覺太有成就感了。銀行!三世紀的銀行!
當我忙過了開頭的這通慌亂,我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如今商業銀行算是有了,那國家銀行呢?話說,如今天下大亂,鑄幣這個問題到底歸誰管,怎麼管,各州之間貨幣流通率又如何?想到這個問題,我頓時覺得頭大如斗。話說,也許這個問題我真不該插手?對於這個年代的貨幣政策我實在了解太少,而我懂的貨幣政策在這裏多半什麼用處都沒有。貌似三國時代也沒出過什麼財政或者金融危機?不過轉念一想,《三國志》中劉備剛入川的時候,財政危機還是很嚴重的;是靠着劉巴的三條政策,這才渡過了難關。這一次益州只打了一年,不是三年,所以也許政府財政消耗不是很嚴重,如今也不見危機。就看我最近在統計的經濟數據,益州仍然很有錢,府庫也滿得很,可是這不代表益州的金融貨幣政策就一定很像樣。
於是當初劉巴入蜀的三條政策是怎麼說的?第一條是鑄大面額的直百五銖,說白了就是印鈔票;第二條是統一物價,這個是重新分財富的方法;第三條是官賣,這個不過就是國營,我已經干過了。乍一聽起來,這三條政策似乎是純粹的剝削民眾:用通脹,控價,國營企業直接把民間資產變成政府資產。可是就看《三國志》,劉巴的政策似乎沒有帶來太大的問題?桑弘羊也曾用過差不多的政策,但是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持續萎縮。這三條政策中,印鈔票應該是最危險的一條,可是似乎也沒有引起大規模的通脹?我大膽推測一下,這應該說明了益州的流通貨幣太少,貨幣經濟萎縮,貨易貨橫行,所以發大面額貨幣也沒有引起通脹。難道我們現在應該考慮鑄幣?
只可惜我的數據還不夠全,對於益州的gdp,還有這麼多年的鑄幣數字,我實在不清楚,於是只好回頭看劉備丟給我的那十二箱子接着搜數據。只是我的數據只有三年,而這三年裏一貫錢都沒有鑄。至於gdp,我花了足足五天才算出一個非常粗略的數字。益州十來個郡去年一共收到地稅四十億;益州稅收標準是一畝地一年兩百五十錢,也就是說西川總共耕地面積一千六百萬左右。只要年頭還算正常,一畝地可以出個七八石米或者黃豆,種桑的話出的蠶繭可以出四匹絲帛,上等的蜀錦也能出一匹半。也就是說一畝地的產值保守估計也要三千錢。這樣算來益州的農業總產值一年差不多四百八十億。至於工商手工業,一年只能收五億左右的稅。按照西川十五取一的比例,只有七十五億的工商業產值?切,我才不會相信這個。要知道礦業在成都也算在工商裏面收稅的。就按照城市和周邊地區的戶口比例,平時能見的城鄉收入比列,這樣粗略算下來,工商礦產應該至少是農業的三分之一,能有一百六十億——這中間肯定從上到下大魚小蝦一起偷稅。這樣算的話,說益州有六百四十億錢的總產值應該不算過分。
按照益州的畝產,尋常農戶至少要賣一半的產出,而工商礦產自然是全部貨幣交易,也就是說益州需要至少四百億的貨幣經濟。只可惜在這種農業傳統經濟體中,我完全無法推測錢的流通速度。我翻了翻電腦中的現代經濟數據,發現美國在1960年的1的流通速度還不到五十。傳統經濟的流通速度自然不能和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比,也就是說往益州市面上有個十幾二十億貨幣根本正常。難怪劉備大開印鈔機也無所謂;一枚錢一百文,他就是一口氣鑄個五千貫也才五億的面額,能鼓勵經濟產出,但是也不會有大規模通脹。
後面幾天我到處找鑄幣數據,總算加出來:這將近三十年劉焉劉璋夫子一共七次,總共鑄了五萬貫剪邊五銖,四萬貫大面額百銖錢。於是將近三十年,他們一共只印了八億五千萬錢?更慘的是,益州的府庫未免也太富足了一點:就現在還有金兩千斤,銀八千斤,上等蜀錦兩萬匹,絹三萬匹,米五十萬石,銅錢一億五千萬。於是又那麼多貨幣被鎖在流通之外。就這個狀況看來,現在還真該增加貨幣流通量,肯定能促進益州的經濟。
正好我也終於將那十二箱數據整理得差不多了,我便去找劉備彙報。待我簡單明了地彙報完數據中的重點,劉備問我道,“照書鳳看來,眼下可有何事?”
“有啊,我正要說呢!”我忙道,“現在的當務之急,主公,就是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