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易學傳
一輛馬車悠然前行,車后隨了十三名青衣短襟的漢子,再往後是兩輛輜重牛車,和數名家丁僕人。車隊前方跑了一匹小黃馬,馬上的騎士身穿魚鱗甲,頭戴輕冠,外罩雲青色大氅,面上還有一副猙獰的面具,依稀可見眼部射出的利光。
馬車上,當中坐了個華服的童子,手裏拿着一片竹簡,口中念念有詞。童子的左手邊是個黑袍的御者,橫眉立目,身材粗壯;右手邊是個披甲執刀的侍衛,貌似青稚,卻是威武厚重。
這童子正是劉曄,為他駕車的御者是波才,隨車的侍衛是周泰,而那小黃馬上的鬼面騎士卻是還了俗的女冠子雨塵。
虞笙除去道袍,復了紅妝,更是光艷動人。但與劉子揚等人同行,身為女子多有不便,她便向劉家討了甲胄,又使人製作了面具,如此一路行來,敢直視她的人都少有,更無人猜到她是女身。
話說,劉家上下都在忙着遷入塢堡,家中卻突然收到消息,販向徐州的商隊,在臨淮被劫,管事的僕從已死,請求派人到盱眙處置後事。此時,家中大公子劉渙去壽春未歸,劉普原打算派周寧前去。
劉子揚卻自薦處理此事,他提出有虞笙輔助,又有波才、周泰等護衛,安全問題不用擔心,事情也能辦理妥善。劉普考慮了一下,也就答應了。
劉曄此時是十二三歲的身體,卻是劉子揚二十**的心理,一個成年人整天在家讀書、寫字,鍛煉武藝,確實是很悶很辛苦的。劉子揚忍受了五個月後,終於遇到了這麼個機會,當然不肯錯過了。
臨淮是古地名,盱眙縣原是其治所。本朝光武帝年間,臨淮郡併入東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從東海郡劃出臨淮郡故地置下邳國,盱眙此時已屬下邳國。
一路向東而行,氣候更溫潤了不少。當下雖已近十月,天氣轉涼,但臨淮地區原是水鄉,附近又有洪澤湖,春秋長而夏冬短,天氣宜人。
劉子揚原本計劃的不錯,仗着虞笙這個智識和戰力雙八十的強人輔助,處理這點小事不在話下。而劉普也有意栽培幼子,所以許了他自行安排。但大家都忽略了的,卻是無論劉子揚手下的侍衛隊,還是隨行的家僕,全都沒去過盱眙,所以很快就不識的路了。
劉子揚手中有份地圖,起初瞄準方向,徑直前行,遇到路邊農人,邊詢問地名,判斷行走路線。但是近來接連兩日,路上都連行人也未遇到,劉子揚心中忐忑,也吩咐下放慢了行程。
於是,虞笙便藉機教劉子揚讀《易》。
《易》學艱深,劉子揚前世也曾讀過幾段《易》,但未曾研讀下去。讀史,其間多是是非非,明暗參照,可以知世情,見人心。而讀《易》,則要有足夠的數理思辨力。
漢朝的士人們學五經,其實和後世的中學生讀書差不多,只需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當然也有深入研究諸經的,他們最後都成了名士。
虞笙既然要傳劉曄《易》,自然不會只讓他背書和釋義,她詳盡地講述《易》經傳承,從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等等歷歷而數。又談今時易學大家,馬融、鄭玄、荀爽三位經師在易學上造詣非凡,而北軍中候劉表劉景升也精研易學,年輕一輩里,以虞笙的二兄虞翻虞仲翔是為翹楚。
虞笙道:“魏師曾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故知經者,應覽諸家解不離流俗,義有不當實,輒悉改定,以就其正。奴家傳公子《易》學之解,公子當學且有思,不倦不怠。”
劉子揚當然虛心應下。他本來對學習就沒有抵觸情緒,更何況是學《易》學,這種可能很強大的知識。劉子揚是見識過飛升入地的,還曾和鬼神交談,又學了基礎的仙術,他現在完全相信有占卜之道並非無稽之談。
後世人認為,《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吹”得有未卜先知之能,是小說家之言,皆不可信,應該相信史書。可是,在正史《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裏,虞翻在百里之外,便用卜筮推算出了關羽被俘的時間和“斷頭”的結局。而在後世不少人比較信服的小品文集《世說新語》裏,更是有馬融追殺鄭玄,兩人各以占卜之術鬥法的故事。
“假如我能學到這門本事,以後會很安全吧?”劉子揚如是想,他實在不願意再有第三次被雷劈了。
車隊正行走間,有探路的侍衛回報:“公子,前方道路之南有綿延山勢,山下又有叢林,恐有歹人藏身。”
劉子揚覺得有理,看看天色已暗,但云氣清朗,不像有雨的樣子,便安排僕人們到路旁安營駐紮,準備休息。
虞笙突然帶馬回到劉子揚身旁,道:“公子,前方有馬蹄聲響,恐有十數騎。我們當結陣以待。”
劉子揚一驚,他這世的感知力遠勝前世,而修鍊練氣術及五禽戲后,更是日進提高。但是,現在虞笙說的敵情,自己卻一點動靜都聽不到,探路的侍衛也一無所知。
他望了身旁的波才一眼,波才正在凝眉聆聽,不久卻搖搖頭,然後跳下車去,伏地聽音。
虞笙不悅道:“怎麼,你還不相信我?”
劉子揚苦笑道:“我怎麼會不相信你?可是十餘騎兵,足已衝殺我們二十多個步卒。”
波才忽然起身,大叫道:“公子,大事不好,果然有十數騎兵策馬而來,已距此地不足三里!”
劉子揚想到,這裏山高人稀,應該不是官家的馬匹。而普通富商豪族,運輸用的是牛車。能有十多匹馬,又是揚鞭驅策而來,恐怕這是遇到賊軍了。或許,正是搶劫自家商隊的那伙。
“兒郎們,各操兵刃,結圓陣候敵!”劉子揚再無猶豫,縱身跳起,立在車頭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