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六道輪迴

第一百零一章 六道輪迴

張歡閉目呆立,楊偉和周柔一瞬不瞬地盯着,極為緊張。

而那孟婆仍舊保持亘古不變的微笑,似心死,似愜意,似不屑,似嘲弄,只是微覺詫異,湯藥的功效對這人的作用緩慢了些,看來這年輕人執念太深,忘不掉,不願忘!

不過,她絕不擔心藥效,沒人能抗衡過,逃脫過洗盡記憶,但凡挑戰者均成為一張白紙,轉生投胎。

張歡緩緩睜開了眼,雙目無神,一臉迷茫,微微轉過身,緩慢地朝着奈何橋另一端走去。

周柔頓如被雷擊,心死神傷,眼淚如泉。

楊偉大驚失色,不知如何是好,根本沒有想到會是這種結局。

在他的印象里,張歡說到做到,無所不能,說好的能夠保留記憶,他發自身心的相信,甚至是毫無來由的信任,他對張歡的信任遠超過對他自己信賴,再經過了楚江王的認可,他確信不疑,結果竟是這種結局,他萬萬沒有想不到,根本沒有想過如果不成如何處理!

孟婆仍舊保持一層不變的微笑,對張歡逐漸遠去的背影,微微點了點頭。

周柔心已死,神已傷,一臉落寞,靜靜地向孟婆前。

那似久違億萬年,極為熟悉的聲音在識海中響起。

“這個……那個……我沒事,別擔心,剛才是為了防止孟婆發現,還有……我……馬上就要渡劫罰了。”

不止周柔,楊偉也得到了張歡的神識傳音。

“渡劫罰?這麼快,這麼巧!”楊偉暗驚,他被張歡差點驚死,一來是因為以為張歡失去了記憶,二來得知張歡沒事,而心喜,三來知道張歡馬上要渡劫罰,極為震驚。

“哈哈,母螳螂吞了公螳螂,受驚吧!老子因你勾錯來這冥界的那日,老子大爽,大抑鬱,又大爽,最後大驚,現在老子走了,你也體會一下吧!哈哈……,不多說了,真要渡劫了!”張歡的神識傳音道。

緊接着張歡言簡意賅告訴周柔對抗孟婆湯的過程,讓她有所準備。

張歡喝下孟婆湯不久,孟婆湯形成的透明光團,起初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經過張歡飛速運轉《幽冥鬼典》所記載功法來抗衡,默念無極靜心訣來守護本心,拷貝克隆記憶,放入識海深處,失去再記憶。識海和透明光團在抗爭、拉鋸、僵持中逐漸佔優,張歡的應對也更加熟練。

直至藥效消退,張歡不僅沒有失憶,還獲得了諾大的好處,在孟婆湯的作用下剷除了雜念,在對抗孟婆湯的過程中對神識的控制更加圓滑順手。

他的識海空明凝實,神識清明透徹,連破兩層壁壘,突破了神境大成和神境圓滿,直接步入虛境。如此連破兩階,古來甚少,如此多是孟婆湯的功勞。

張歡更覺詭異,突破時,心說:“別,大成的劫還沒渡呢!怎麼就突破了呢!聽說連續破階,劫罰會疊加的!”

他不想劫罰還好,一想便覺不對,隱覺心神不寧,有災降臨,聽說這是渡劫罰的前兆。早不來晚不來,偏偏趕在這個時候,為了防止孟婆發現的同時,還要感知劫罰何時降臨,故此傳音晚了些。

周柔有張歡指點,喝下孟婆湯,同先前的張歡一般,也是閉目呆立,只不過用時少了一些,她可沒有張歡的那麼多雜念需要清除,而且生前時短,也沒有流幾次淚,那碗裏晶瑩的淚滴比張歡還要少一些,辛虧在冥界流淚不算數,否則單這一日便已經不少。

許是孟婆見周柔和張歡糾纏無數世,發了慈悲心,許是本就應配少些忘川水,周柔得到的孟婆湯也比張歡少了一些。

也許因此周柔喝下後傳音,只突破了一層,達到魂境圓滿,不過仍舊如張歡一般,馬上就要渡劫。

周柔同樣假裝被湯藥滌凈記憶,只不過步伐要快上了許多,很快便追上了磨磨蹭蹭前進的張歡。

楊偉急忙傳音:“不要牽手,否則就投胎成兄妹了!”

也幸虧楊偉傳音告誡,否則二人先前握手握上了癮,脫離孟婆的視線,還真有牽手的可能,投胎后發現是兄妹,只有默默無語兩眼淚,只能再死一次,快速返回重走一遍,只是不知到時候是以嬰兒模樣前來,還是現在的模樣,不過猜想應該是前者了。

接下來輪到小倩和陳逸飛,在陳逸飛的勸導下,由小倩先喝,二人與其他人相同,喝過後,真正失去了記憶,一臉迷茫,目光獃滯地走向奈何橋的盡頭。

孟婆開始施法,並非是發現了張歡和周柔作假,而是先前剛來時楊偉傳音,希望孟婆施法,護送張歡平安過奈何橋,走上六道輪迴的人間道。

以張歡的前世作為,不落入河裏就已經不錯了,絕對踏不上三善道的天道、修羅道、人間道,會掉落到畜生道,甚至不能轉生,而沉淪鬼道,更甚至不需審判,直接下了地獄受刑。

奈何橋后便是六道輪迴,在奈何橋盡頭各有道路直通六道。

六道輪迴整體如同巨型圓盤,共有六門,每道一門,門上有畫,畫面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

六道輪迴圖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也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生死之輪可以分為四層圓圈排列:

最內圈,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嗔、痴三毒。

三毒念是煩惱的根源,也是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而痴為根本,而生貪、嗔,所以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內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冥。環的半邊是黑暗的,另半邊則是光明的。

在黑暗的半邊環中,有人被分為三串綁住拉扯,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鬼及地獄道。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有一小白線與凈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暗示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

內第三圈是生死之輪圖的主體之圈,是描述眾生輪迴的處所之部份。上方是天道,再逆時針方向數下來是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鬼道及人間。

阿修羅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並且這兩道的眾生有着種種相互的矛盾和關聯。

天道:天界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天。

欲界:全都是在蓮花中化出的。他們的身體自然放出大光明,它們的壽命長達數劫。在這長時間內,每天都在嬉戲享樂,唯獨是臨死前或在與阿修羅開戰時才會遇到痛苦。

色界及無色界中的有情,福樂比欲界更大,但他們仍有痛苦。

阿修羅道:福報極大,壽命又極長,而且智力也極高。但由於他們的妒忌及瞋恨心,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

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份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

三十三天的幸運,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

他們常常砍斷如意樹,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

同時,天道中常對阿修羅道中的女色垂涎,時常搶奪阿修羅女。為這些原因,阿修羅道便常常向天界宣戰。但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由於福報略遜於天道,所以往往戰敗連連。

在圖中的頂端,可以見到如意樹植根阿修羅界,結果卻在延伸至天界的樹頂。在樹根,可見一個阿修羅持斧砍樹。在樹頂部份,可見雲上有天界眾生與眾阿修羅正在開戰。

畜牲道: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們能見到的地方,有的則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

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濕生及化生的都有。

地獄道:生於地獄道內所受的苦是最為可怕的了,圖畫描述了地獄道眾生之景況。

鬼道:如果以痛苦的角度來說,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眾生為大。以愚痴的角度來說,則畜牲遠比鬼的智力為低下。

鬼道是有情眾生,則偶爾也會在人間世界走動。

外障餓鬼:遭遇種種外在的障礙,令其不能得食。

在大白天,溫暖的陽光反會令它們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卻令它們感到熱不可當。它們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極端肚餓,但卻難找到食物。它們的頭及肚子極大,腳卻似快斷的乾柴。這一類餓鬼痛苦地長年東奔西跑,卻難以找到可供飲食的物質,這種痛苦是很悲慘的!它們身心俱長年感到痛苦,難以得到一剎那的溫飽及休息。

內障餓鬼:身軀如山般巨大,但腳卻亦是似枯木般幼,走動乏力。它們的口噴出火焰,喉嚨如針孔般小,所以無從飲食。

飲食障餓鬼:見到食品時,食品便變成火焰。在它們見到河水時,整條河便會乾沽。有的飲食障鬼只好吃糞或吃自己身上的肉。

圖中,食物進入餓鬼口中變成了火焰,而右上角的仙佛正施以餓鬼食物。

人間的苦有很多,但可歸納為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無明:“無明”這一支,包含了對善惡、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人們的眼睛,令人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無始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人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

行: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識: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眾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各種業因而在六道中轉來轉去。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名色:名色“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眾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后,心識便乘這個名色肉身生存。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六入:六入在心識生入名色身一陣子后,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觸:由上“六入”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

受:受在有了“觸”后,人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愛:愛由“觸”及“受”這前二支,人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取:“取”是指強烈的慾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有:由眾生有了前述的“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這便有“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生:生因為上述的各支,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這就是“生”的意思。

老死:老死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十二因緣總說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做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仙神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仙神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零一章 六道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