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黃元紀年

第九十二章:黃元紀年

上京,大慶殿。

“皇上駕到!”張若水尖叫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臣們左右個兩排,從殿內一直延伸到殿外,跪伏在地。

無論是趙頊還是文武大臣,都起得很早,遷都之後,大年初一。很多事情都要做,遷都之後,人員的安排是否妥當,政事堂的大選籌備是否到位,這些都是大宋立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特別是政事堂的大選,這還是歷朝歷代頭一遭的事情,具有開創性的一件大事。

第一次大選的成敗與否是一個標準,關繫着以後歷屆政事堂大選的成敗,關繫着學府選舉這個政治模式是否能在大宋紮根。

新的時代到來了,然而這恢宏的氣勢,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覺,讓趙頊都有點恍惚,自己真的捨得放下絕對的權力?這全新的政治模式能成功嗎?

趙頊咽了咽口水,坐在了龍椅之上,揚手說道:“眾卿平身!”

待大臣們站起身後,這朝會可算是開始了。

“新年伊始,遷都告捷,萬象更新,臣啟陛下,請上尊號,改元定國。”政事堂宰相王安石首先站起說道,接着呈上了幾個名字讓趙頊選擇。

在朝會中,除了趙頊和政事堂的成員以及一些一品超品的官員有座位外,其它的大臣都沒有。而且,在朝會上,仍然要按傳統的禮節,下跪參拜。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王安石上的尊號是: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年號則有好幾個選擇:開明、崇德、元豐、萬新、乾元。

趙頊被這次朝會的開場白嚇了一跳,王安石什麼時候也搞這樣的道道?趙頊不知道的是,其實王安石也是按禮制辦事,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凡是皇帝建立了莫大的功業后都是要上尊號、換年號的。

歷史上,年號換得最勤快的就是唐朝的女皇則天大帝,幾乎是一年一個年號。而一個皇帝一聲固定只用一個年號還是從明朝開始的。

“今年是熙寧六年,改年號又得重新紀元,年號太多,無法彰顯傳承。你我皆炎黃子孫,黃帝乃我華夏之祖,開創華夏文明,誰知道黃帝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嗎?”趙頊不願意更改年號,隨口說道。

“臣等不知。”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道黃帝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也不知道這個皇帝問這樣的問題幹什麼?難道要用黃帝的出生日紀元?雖說黃帝本紀,大殿中的大部分大臣都會背,但是誰都知道那不是皇帝的本意,說出來,只會被人嘲笑在賣弄學問。

見大臣們都不說話,趙頊開口道:“好,那朕告訴你們,黃帝出生於三千七百九十年前,從今年起就以黃帝出生日紀元,熙寧六年即為黃元三千七百九十年。”

趙頊依稀記得後世黃帝的百度介紹,公元前2717年到前2599年,現在是熙寧六年,公元1074年,換算一下,就能知道。除了黃帝的百度介紹,趙頊還知道孔子的,不過用孔子的,年數就少了一半,似乎也不太好。

後世的民國剛開始用的就是黃帝的出生日紀元,趙頊覺得不錯。用孔子的出生日紀元,碰到歷史問題,還得說孔元前多少多少年的,不方便。後世的西方世界用的是耶穌的出生日紀元,碰到羅馬帝國以前的事情,就得說公元前,一點都不好。

“聖上,那熙寧這個年號就不用了嗎?這樣定年號不合禮制,歷朝歷代皆無此事。年號用黃帝出生日紀元,那國號又該如何自處?”王安石疑問道。

年號是和國號配合著來的,如果用黃帝出生日紀元,那不是否定了宋太祖創立大宋的功業嗎?趙頊這樣改年號其實是對祖宗不敬,這等於是將大宋的建國的功勞過接到了黃帝身上。

“嗯?”趙頊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王安石。但想到後世,還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年號。可是現在各國皆有年號,都是以君主的意志為根本定年號,顯得很混亂。通用的年號也不是沒有,這就是農曆,農曆的缺陷就是以六十年為一個甲子,年號六十年一個輪迴。

想到後世中國用的就是雙年曆,既用公曆也用農曆,趙頊開口說道:“那就施行雙年號吧,既用熙寧,也用黃元。熙寧,朕覺得挺好,自朕之後,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聖上,這尊號。”王安石躊躇着說道。

“尊號有什麼用?算了。不要再談尊號的事情了。”趙頊肯定地說道。

“聖上萬歲!”這樣的大朝會,還是在政事堂大選之前,誰都不願意為這樣的小事反對皇帝。況且,年號用什麼不是用。

接下來的就是老慣例了,趙頊這個皇帝只有聽的份。六品以上正官開始述職,稟報一年內做的工作和成績,還有遇到的一些困難。主要是自我批評。

述職過後,是給一些立下大功的官員加官進爵。所有的官吏將士都多加了一個月的俸祿,算是年終獎。現在三冗問題已經除去,適當給官吏將士打賞,也是一種鼓勵。一個趙頊不願做鐵公雞皇帝的聲音。

雖然多加了一個月的俸祿,但是這筆錢不是國庫出,而是趙頊自掏腰包。內庫和國庫已經分開,每年的稅收,按一九分,內庫得一成,國庫得九成。趙頊每年都可以獲得國稅收入十分之一的進賬。這筆進賬作為皇帝的工資,作為皇室的生活費用。也就是說,除了這筆錢,趙家皇室宗親不能再動國庫一文錢。

這次給封賞,趙頊可算是空了口袋了。不過,政事堂同意,將上京的皇宮、汴京的皇宮、江寧的皇宮作為皇室的私有財產。江寧的皇宮在建,汴京的皇宮已經被作為一個遊玩的場所,普通百姓只要買門票,就可以進去瞧一瞧。有了這筆收入,趙頊的日子倒也不緊張。

江寧的皇宮是由國庫出錢建造的,和江寧建都一般。因為現在資金要投入到十年大治天下中去,投入到修河道馳道中去,江寧的都城,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修成。畢竟大宋現在糧倉已空,根本沒有力量去修這樣奢侈的建築。況且上京興起的模式是不可能模仿的。

這次朝會,趙頊沒有硬撐,午時,趙頊允許休朝一個時辰。這次朝會不開個一整天,也沒有辦法看完。中午休息一個時辰,正好吃個午飯。

或許其它人還能安心吃個午飯,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沒有那麼自在了。趙頊把他們招到了文德殿,一同用餐。與皇帝一同用餐對於其它人來說是榮耀,對於王安石和司馬光來說卻是一個頭疼的事情。因為說是吃飯,必論國事。

而此時把他們招過去,肯定是溺嬰的事情。好在他們作晚商討了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兩位先生快坐。”王安石和司馬光一進文德殿,趙頊就連忙招呼道。

“謝聖上。”兩人拱手說道。

兩人坐好后,李向安帶着一班小黃門上飯菜。北方人和南方人飲食習慣不同,為了照顧南遷的北方人的飲食習慣,江南地區都是推行稻麥輪作。宋朝人一般都是一日兩餐,早上和晚上兩餐,午餐不是正餐,一般用一些糕點。趙頊帶來了後世的作息方式,中午同樣用正餐。

趙頊、王安石、司馬光三人的餐桌上都是三菜一湯,一小碟辣椒炒肉,一小碟胡蘿蔔,一小碟魚塊,再加上一小碗的冬瓜湯和一大碗的白米飯。正好是一個人飯菜用量,做得很節省。

都想着正事,吃飯也就快了,司馬光是一個細緻的人,吃得倒也規規矩矩。趙頊與王安石沒有吃幾口,就把飯菜都混和在一起,快速吃光。見趙頊與王安石的吃得精光,司馬光也不好剩下飯菜,倒也吃光了。

午飯過後,是茶點。一壺清茶,一小碟鴨梨。茶點上來了,就是談論國事的時候了。

“溺嬰的現象,想必兩位先生都是知道的。溺嬰是一種殘忍的社會現象,也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大宋乃文明禮儀之邦,朕不想在大宋再看到如此殘忍的現象。不知道兩位先生有什麼法子?”趙頊很直接地問道。

“大宋城郭戶日益增多,大小店鋪作坊,薪酬不高,但城內地價高昂,住稅繁重。五口之家,兩人做工,負擔三人。沒有時間也沒有餘財。”王安石剖析了問題的根源。

王安石的意思就是,大宋現在城市化速度加快,但是普通百姓的工資卻沒有上漲。房價高昂,房產稅太高。普通百姓,夫妻兩人都要在作坊做工,也就沒有時間照管孩子。說到底就是工資太少了,勞動報酬太低。

“可是,據朕所知,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在婚嫁制度和戶口制度方面是不是要做一些調整?比如對過度奢侈的婚喪事宜徵收重稅。還有百姓家分戶,是不是要確立一子繼承製度。”趙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辰,祭日,婚嫁,所有人一生之中最大的三件事情,有錢的不管賦稅多重,能操辦的,還是能操辦。沒有錢的,要操辦也操辦不起,在這三件事情上徵稅是苛政。”司馬光回應道。

“依君實先生所言,該如何應對此事?”趙頊不願爭論,也不自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黃元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