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暴君之殤

第八十八章:暴君之殤

思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文彥博代表着北方士大夫清楚地告訴趙頊:“聖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也,非與百姓共治天下也!”直接告訴趙頊,士大夫才是皇帝統治天下的根本,並根據這個理由反對過趙頊開武禁。

而以蔡京則代表着南方的士大夫清楚地告訴趙頊:“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直接告訴趙頊,天下非君主私有,而為天下人共有。並根據這個理由,極力贊成開放武禁,開放朝廷專賣。

南方士大夫無疑是代表着東南大商人,代表着新興商品經濟思想。現在的趙頊是穿越者,最後支持南方士大夫,因而才有了現在的遷都。

不過,歷史上的趙頊是北方人,雖然用了王安石變法,但總是給王安石諸多的掣肘,最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北宋的諸多矛盾都是前者獲勝,宋朝留給了後世一個弱宋的形象,一個國破家亡,文明中斷的遺憾。

而蔡京,這個有着先進思想的人,在歷史上卻是一個奸臣權相的形象。究其原因,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代表着傳統思想的人們控制着宋元明清四朝,擁有着絕對的無人反對的話語權。

“嗯,願上蒼庇佑大宋。”司馬光祈禱似的說道,接着又問道:“北遼、西夏是否答應前來會盟?”

畢竟司馬光現在不在政事堂,很多事情,只有通過王安石,他才能知道。

“不只是西夏、北遼,大理、高麗、日本、交趾、三佛齊都會趕來。”王安石回應道,有種萬國來朝的喜悅。

“會盟的內容,政事堂商議得怎麼樣?真的要像對待日本那樣,也支持其它各國進行開荒嗎?要知道,即便支持他們開荒,他們也不會有糧食出售給大宋,銅鐵也是如此。如果他們因為開荒,不斷增加人口,從而拉起龐大的軍隊,那麼日後大宋就是諸強環視了。畢竟他們不是日本,他們和大宋一般都是在昔日大唐的國土上建立起來的。大宋自認繼承了大唐正統,那麼就不可能放棄昔日漢唐故土。這點,他們也是明白的,疆土之爭,是不可能迴避的現實。”司馬光憂心地說道。

司馬光說到了重點,中國大一統的思想,決定了華夏各國不可迴避的矛盾。

“他們會變強,但是大宋也只會更強。待各地馳道水道興修起來,大宋根本沒有糧食之憂。況且,人口的大量增加豈是幾十年的時間就可以做到的,他們沒有這個人口基數,即便他們人口翻倍,相比大宋,人口規模仍然不值一提。支持他們開荒,利於拉動大宋工商業的發展。我們大宋也不要他們的銅鐵,反而要對他們輸出銅鐵。倒是,他們的銅鐵礦石只能輸出到大宋了。支持他們開荒,也是為了把軍隊戰力上的比拼轉移為治國政績上的比拼。西夏、北遼皆是苦寒之地,在經濟上支持他們,他們斷然不會拒絕而大興兵事。兵事不興,大宋才能集中力量搞好內政。”王安石分析道。

司馬光與王安石完全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司馬光善於治人,王安石善於治事。史學家與經濟學家的區別就在這裏。

“介甫這麼說,接下來的十年,真是讓人期待呀。大規模興修水道,通達大宋各個地方,再沿水道興修馳道,大宋各個地方就會在水道馳道的基礎上融為一體了,從此之後,大宋再無藩鎮割據之憂了。文事鼎盛,百業繁榮,安居樂業,貞觀之治都比不了。”司馬光憧憬道。

當王安石從流求帶回了趙頊支持天下大治的聖旨的時候,司馬光就格外激動。因為,大宋盛世將在他們手裏實現!

“是呀。一旦各地水道馳道修建起來,大宋各地就可以互通有無了。糧草減少了運輸消耗,軍隊調動也會更加快捷。那個時候,還怕西夏北遼嗎?那個時候,就是官家率領大宋鐵軍橫掃天下的時候了!”兵部尚書王韶支持道。

對於剛剛結束亂世,一統天下的王朝,興修水道馳道都是必然的選擇。其原因都是為了達到互通有無,方便糧草運輸、軍隊調動,從而保證帝國的統一。

秦始皇以咸陽中心,修建馳道,直抵邊境。又修通靈渠,轉運糧草,由而征服百越。

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大修馳道水道,著名的隋唐大運河就是他的傑作,而隋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也十分得多,連後世的青海地區都仍在使用着隋朝建設的水利工程。正是隋朝的鋪墊,才有了唐朝的文治武功。

宋朝吸取各個朝代的教訓,沒有過多地修建水利工程,沒有修建馳道,因為怕耗費民力,導致天下大亂。但是宋朝做得也是最絕的,直接採取強幹弱枝的國策,把地方的財力全部收走。這種弱天下弱民的政策,直接導致弱宋的出現。

到了元朝,為了給宋朝擦屁股,建設的水利工程幾乎是兩宋所建水利工程的兩倍。要知道元朝的國運才不到百年,而這百年間興修的水利工程就達到了兩宋三百多年所建水利工程的兩倍,這個工程量是非常驚人的。

元朝滅亡了南宋,造成中國歷史大倒退,這是一個事實。因為元朝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整個社會的制度,都是蒙古舊制與金國制度的拼湊,相對宋朝而言是十分落後的。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海禁,元朝不到百年的國運,就曾下達過四次海禁。後來明朝大抵承襲了元朝的社會制度,從這點來說,還真是崖山之後無中國。

然而,從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角度而言,元朝一統華夏,又是進步的。從元朝開始,中國的版圖擴大,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歷史的兩面性就在這裏,單純從農業社會的進步而言,元朝是進步的,而從文明社會的進步而言,元朝是惡劣的倒退。

元朝建設的水利工程太多,最著名的工程量最大的兩項就是京杭大運河與黃河整治注入渤海。說元朝在給宋朝擦屁股並非誇張,元朝百年,差不多都在和黃河做鬥爭。直到元朝滅亡的前夕,元朝的宰相脫脫還在整治黃河。最後,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朝滅亡。

自宋朝定都汴京后,黃河中下游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最後把黃河變成了危河。這條危河從宋朝開始,三年兩決堤,百年一改道,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沉重的災難。這個災難直到後世的共和國還為禍深遠。後世的共和國不得不南水北調,不得不耗費巨資整治黃河。

單純從農業社會的角度而言,元朝的貢獻是遠遠大於宋朝的。正是因為元朝的大一統,正是因為元朝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中國才能徹底消除地方割據,維持着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統,甚至是民國和共和國。水道馳道的修建是國家的大動脈,只有大動脈互通有無,才能消除地區間的隔閡,維護國家的統一。

當西方列強入侵之時,如果中國不能保持政權上的統一,恐怕再就像印度一樣徹底淪為殖民地了。後世中國擁有着世界上面積排行第三的遼闊國土,是從元朝開始的!

王安石提出的天下大治,大規模興建水道馳道,治理黃河,根據各地狀況集中力量發展農業的政策,不僅僅是解決大宋的糧食危機而已。這是要建立傳之萬世,恩澤萬代的功業!

當趙頊還在戰戰兢兢,考慮着如何通過土地開發,拉動工商業發展,進而催生近代工業文明時,卻不知道僅僅是他的穿越而來就已經改變了宋朝的命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通過海外擴張,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多的土地,進而通過土地開發,拉動工商業發展,讓華夏文明原生工業文明。這樣的發展道路是十分漫長的!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生產經驗的累積,才能產生質變。而生產經驗的累積,需要龐大的社會經濟體。

趙頊穿越而來,忙碌了四年,流求才剛剛穩定下來,湖廣地區,西南山區,才剛剛由政事堂遷徙了六百萬百姓過去,而金州、澳州,還是一個苗頭。

即便趙頊看不到這條發展道路成功的那一天,即便這條道路走不通,即便宋朝仍有可能滅亡。但是,有了王安石這個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有了王安石能夠成功地完成他的發展規劃,那麼,至少滅亡宋朝的絕對不會是異族政權,至少華夏文明不會出現劇烈的倒退。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民國建立,清帝退位,一夜之間從清朝變成了民國。但是國家沒有分裂,民族沒有分裂,中國仍然擁有着一個統一的政權,中華民族仍在統一政權的領導下同入侵的西方列強作鬥爭。

從清朝到民國的政權更迭,從清朝沒有亡於西方列強之手,就可以看出,水道馳道在消除地方隔閡,凝聚民族力量,維持着國家統一的作用。

只要國家不分裂,只要民族不分裂,就不被異族分化征服,那麼就能抵禦入侵,救亡圖存。清朝到民國是一個正面的例子,而宋朝到元朝就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如果不是因為宋朝強幹弱枝的國策,不是因為不注重興修水道馳道造成的南北隔閡,那麼宋朝也不會丟了北方疆土,更不會在有能力收復的情況下不去收復。

而正是因為宋朝丟了北方疆土,丟失了中原,造成了民族內部的分裂,才使得宋朝最終亡於蒙族政權之手。要知道,滅亡南宋的不是蒙古的鐵騎,而是蒙古政權統領下的中原漢軍。元朝建立后,中原的人叫漢人,而南宋舊民則稱為南人。這個時候,事實上北方人與南方人已經不是一個民族,可以說是分裂為兩個民族。

所以說,即便是趙頊失敗了,但只要是王安石成功了,那麼趙頊也算是成功了。而趙頊穿越而來所發揮的改變歷史進程的作用,僅僅是因為他由於知道歷史的發展趨勢,天生似的相信並支持着王安石。

由此可以說,秦隋元三個短命王朝,才是真正對中國的統一和長遠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王朝。然而主宰這三個王朝的君主無一不視為歷史上的大暴君,成為歷史的反面教材。趙頊似乎也在朝暴君之路走去!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暴君之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