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臂話山河
把臂話山河③起落鑽翻中的彈力:起如鋼剉,落如鉤竿。起者去也,落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墜月。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敵手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齊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
但徒弟十五歲,師傅三十歲,正是他要建功立業的時候,實在忙不過來教徒弟,而且師傅在三十歲時不見得功夫就能成就。就算成就了,畢竟是尚且年輕,心態不見得成熟,難以對徒弟有體貼的指導。
李仲軒學武的時間已有幾年,期間也跟人比過武,受到突然襲擊,身上自然會有反抗,可是在尚雲祥手裏像個小孩似的,掙扎了幾下,仍由他搖晃。
古拳譜上也沒有讓人練三節,只是讓人“齊”三節。尚雲祥並不是讓人練根節,人身是個整體,想單練根節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練拳時勁力要走(經過)根節。一個“走”字和一個“練”字,差別的確很大。
④李存義言:
一形不順,不能練它形,一月不順,下月再練,半年不順一年練,練至身體合順再練它形,非是形式不熟悉,亦是內中之氣質未變化耳。一形通順再練它形自易通順,而其餘各形皆然,一氣貫通。拳經云:一通無不通也。
而老了以後,對武功的體驗更深,說一句話便有準,但又有一弊,就是人老心也老,江湖閱歷深了,凡事都有防人之心,教徒不見得會盡心,十句話藏三句,許多當徒弟的就是在這種拖延的考驗中堅持不住,終於沒有學成。
然後尚雲祥給李仲軒矯正了炮拳。形意拳的根基是五行拳,配合金、木、水、火、土,有劈、崩、鑽、炮、橫五種拳法,其中與火相配的是炮拳,取開炮的意象,練一股突發力。
一天中午,李仲軒去尚雲祥家。尚雲祥幾乎中午不睡覺,李仲軒也沒見過他睡覺。但他聽單廣欽師兄說過,一個夏天,一個徒弟從窗戶外見到尚雲祥睡覺,有寺廟裏卧佛的寧靜氣派,生起恭敬之心,心裏感慨:“跟着尚師傅,就能學出真東西。”
②起落鑽翻中的爆炸力:起似伏龍升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為高,高中望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鑽,一寸為先。
嚴格說來,形意拳古規矩是不準帶藝投師的,而且還有個理想說法,師傅和徒弟的年齡最好相差十五歲。因為體操可以從小練,練拳必須等待十五歲時骨骼基本長成后才可以練,當然把武術當體操練的除外,那是沒得真正傳授,光比劃胳膊腿的。
另外,練武體會深,知道的歪路多了,不敢亂說話,以免徒弟誤會,練歪了,所以肯定缺乏三十歲的熱情,講得不會特別生動,跟老人學拳要有耐心。
註釋:
雖然尚雲祥名聲在外,但沒有一個明確的拳路示人,因為學形意拳是要師傅教徒弟一個對一個地帶出來的,就算寫成文字全部公佈,要沒有實際練拳的體會,也難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時有時做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能讓徒弟搞懂,而轉化成文字則難度太大。
據李仲軒老人講,“爆炸力”②是形意拳傳統的說法,而不是某個人的發明。
由於許多拳師都是老了以後才考慮收徒弟,這一段時間便錯過了許多人才,練武之人都是十幾歲就練,因為再大就不好練功夫了,遇上一個資質好的人很難,更何況是在他十五歲的時候遇見,所以也往往不太嚴格,只要是這個資質,帶藝投師也是可以的。
李仲軒便問為何有如此不同,尚雲祥覺得炮拳更能讓人有勁力經過根節的感受。尚雲祥隨後又打了另外四拳,都很不同,看得出都是功在根節,然後尚雲祥比劃了更多的變化,略微一動,就是一種。
炮拳前手橫架在眉前,後手由面門徑直打出去,攻擊敵人面門,取開炮的意象,稱前手為炮架,後手為炮彈,後手的出拳路線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開始練時可先從彈力③入手)。
李仲軒拜師尚雲祥,是唐維祿的主張,為了他能夠深造,在拜師儀式時也是先向唐維祿磕頭,再向尚雲祥行拜師禮的。李仲軒老人在講解尚式形意時,總要先自述曾向唐維祿學拳,表明自己的學拳軌跡,這是武林的禮法,以示不忘本。
皆不外起、隨、追三字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則根節要追,三節相應,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亦無參差俯仰之虞,所以三節貴乎明也。(摘自《曹繼武十要》)
李仲軒那次中午去尚雲祥家,是在屋裏談的拳,尚雲祥坐在木床上,一下抓住李仲軒胳膊,一搖,帶動李仲軒整個身體在晃,李仲軒一下子給驚住了,尚雲祥就嘆了口氣:“你是個老實孩子,我這麼抓你,就不知道還手呀?”
尚雲祥放開他后說:“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沒勁了,是什麼原因呢?什麼地方沒勁,就燒在什麼地方,你是練拳不練根節呀。”
在形意拳歌訣中講到三節①,對於上肢,三節是腕、肘、肩,根節是肩,對於下肢,三節是腳脖、膝蓋、大腿根,根節是腿根。有所謂“三星齊,泰山移”之說,三星就是三節,比喻三節整合,力可移山。
如梢節之三節,則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節之三節,則胸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根節之三節,則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
但炮拳有多種練法,還有一種炮拳,後手不是直的,而是斜着撇出去,要與曲線旋轉的步法相配合,尚雲祥給李仲軒矯正的就是這一炮拳。
打炮拳時,後手不直線出擊,而斜着撇出去,正是“遇敵好似火燒身”,就像往火堆里滴一滴油,不是一股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勁力跳起,勁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內里的根節,手隨着根節升騰起的勁力揮出。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敵人比如作火焰,告誡比武時要出手快收手也快,應該是燒在敵人身上,但尚雲祥說燒在自己身上。
雖然唐維祿與尚雲祥是同門師兄弟,都是李存義的徒弟,是同一個架勢,但尚雲祥有尚雲祥的精細。
但畢竟是破規矩,所以前一個師傅與后一個師傅之間要交接得很清楚,中間有禮法的,如果只是當徒弟的自作主張要投另一個老師,就是欺師滅祖,會遭唾棄,沒人會收他。
二是一旦學過拳,身上的那股勁就很難改了,再學新拳往往練不純粹,就算教了,也難教出來,所以收徒弟都要收什麼都沒練過的白丁,有俗話講“不怕多能就怕白丁”,意思是白丁學拳,功夫純,往往厲害。
所以,練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而成。
這未知先覺的本事,李仲軒問過尚雲祥,尚雲祥說:“簡單,有人走到你身後,你就回頭瞪他,心裏也瞪。”李仲軒剛揣摩這道理,尚雲祥便問:“遇敵好似火燒身,這火是燒在敵人身上還是燒在自己身上?”
尚雲祥說:“你看過開炮沒有?開炮的後作力很大,就是這個意思。”修習了尚雲祥的根節炮拳后,尚雲祥囑咐李仲軒:“這種練法出拳勁快,等有了功夫,後手直着出去、撇出去,一樣。”
李仲軒老人說:“尚雲祥話不多,對徒弟才話多,尚雲祥的話餘味多。”由於時常能有感悟,總覺得自己能破繭而出,感到自己即將對形意拳的認識能有個突破,只是不知契機會在尚雲祥的哪一句話頭上。
拳不能以風格來評說,因為武術不是表演,說其剛猛或含蓄,都離題太遠。要從心法上說,才能區別出究竟,可惜心法又是不外傳的。
李仲軒向唐維祿學拳時,唐維祿回答:“三節是不能練的,你要整個地練拳勁,腦子裏不要想三節,否則陷於一處,就練不出功夫了,等練出了功夫,三節就整了。”
之所以不準帶藝投師,一是怕別人教過,有別的居心,因為師徒關係的感情很深,好似父子、君臣,以帶藝投師為名,來為以前的師傅報仇,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這時尚雲祥一下就醒了,說:“我這個人睡覺時不能讓人看,人一看,就醒。”徒弟覺得打攪了師傅睡覺,很是過意不去,尚雲祥笑道:“咱們練武的人練的就是這個。”
①何為三節?舉一身而言之,手臂為梢節,腰胯為中節,足腿為根節是也。分而言之,三節中又各有三節。
李存義傳崩拳時說,崩拳自古有九種變化,再往深里說,變化又豈止有九種?炮拳也一樣。
李仲軒老人當年在尚雲祥身邊學藝,一次他碰到尚雲祥別的徒弟來,說自己也收了徒弟,尚雲祥說:“對那些小輩的人,剛開始要把五種拳法都教全了,練上一段時間后,就要總問他們對哪個拳架有感覺,問得多了,逼着他們去體會。如果有感覺,就集中在一個拳架上往深里教,一通方能百通。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