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專家與學者(3)

關於專家與學者(3)

於是,在你心裏也許不禁會生出一層悲傷和懷疑:中國歷史上難道就沒有其他的類型,而只有中國式的知識分子--“士”嗎?假如不幸而真是這樣,那麼中國的文人就好象是只為政府效勞的犬馬。他們要不成為良犬,受着主人的豢養去看家護舍;要不成為獨立的英犬,不僅敢於吠賊,而且敢於吠日。他們始終擺脫不了依賴性和服務型,這已成為他們內心的唯一傾向。這也就難怪許多外國人在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時候,也採取了這個偏頗的切入角度。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有一股潛藏的流一直被人忽視了。他們是求道者。為了(色色小說探索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他們或進入道山,或隱入寺廟,或結廬于山林,或沉湎於文字訓詁(如鄭玄),用自己艱苦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尋找通往真理的道路。他們為了真理,為了剋制自己肉身涌動的慾望和人間榮辱的激奮,為了杜絕在向道的途中情(感情、親情和人情)、義(局部意義、正義和道義)的干擾,不惜出家離群,坐關行乞,竭盡心力,才得以親近真理。正是由於他們拓開了他們的那個年代通往真理的道路,才使中國文明有了基石,而士大夫們也才有了判斷、憂樂的根據。求道者的這種無情無義和士大夫的憂國憂民二者結合起來才構成了中國學者完整的品質。

只有看到了這一點,才能談專家與學者的區別。我們所謂的學者是指經過對一種科學執着而深入的研究,獲得了理性的充分生長,這種理性保證他能夠承擔對一個時代的設計和推動。一些批評者們非常自信,以為一個讀過書的人就比一般的平民具有更高的道德評判力。然而,在他們作出深刻的科學貢獻之前,沒有理由可以使我們相信他們的判斷。

在大學裏,我們為什麼可以用科學來培養人?就是因為如果沒有科學作為評判是非、優劣的標準,我們一無所有。思想在每個人心裏是一種意志,其指歸在其信念的目標。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可以維護自己的思想與他人的差異。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可以服從法律、公共秩序和紀律,他可以剋制或被限制表達自己的意志,但是他絕對不可能不思想。如果他的思想不能在公開的交流中得到砥礪和印證,思想本身和思維能力就會相對萎頓,就會在現實的撞擊和個人私慾的縱惑之下隨意拾取未經反覆檢驗的信念來代替自己的思想。但是由於思想的自由本質,所以一種思想統治不了另外的思想。“道不合不相與謀。”對於信念不同的人,不能用一種思想的規範去要求、檢驗和懲罰另一種思想。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公共媒體(大眾傳播)系統把各種信息同時傳達給各個人,每時每刻都有新鮮和未知呈現在人們面前,憑藉哪一種思想可以來作出是非判斷呢?我對自己不敢相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九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十九札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專家與學者(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