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思考閱讀(3)

關於思考閱讀(3)

以上強調思考閱讀之思,俯讀仰思之“思”也,當然是在讀中思。這是還有兩點要加以補充的:1.讀後思;2.不讀思。

關於讀後思。通過《關於科學閱讀》一信,你會發現要簡便、完整、準確的吸收他人的思想,可以採用科學閱讀方法,不加入自己的意思,那是科學研究的根據。比如我們研究“唯識”中“阿賴伊識”的轉變,就是個思想史(科學)問題。雖然是哲學題目,但不是“思想”的那個哲學,而是“哲學學”中的哲學課題。我們就要研讀天親(世親Vasubandhu)的《唯識三十頌》的梵文原本、藏文譯本、漢語玄奘譯本、漢語真諦譯本、漢語般若流支譯本,近代的德、法、英、日譯本,再結合《成唯識論》,窺基《述記》,以考證天親到底說什麼的結論。如果象熊十力作《破唯識論》,就不再是科學而是思想。但是熊十力的“破論”是在唯識中破唯識,雖在思想,但還只是宗教思想(有明確他定信仰前提的思想)。如果人們把“識”作為人本性的表記來看,重新思考它的變現,就會看到三種現象:1.作為“原因”的“識”(在唯識論中解釋為“種子”),它是一切現象的成因根據,也就是說沒有人性中視覺等感覺的存在,世界就不會是現在我們“看起來”(“聽起來”)的樣子。2.作為“存在前提”的“識”(在唯識論中解釋為唯有“識”可以變為一切),世界是因為人的存在,即人不僅作為生物的存在,而是作為思想、反省的精神主體而存在。對於禽獸來說,世界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就是世界,而不是觀照世界的主體,世界也就不成其為完整的“全體”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界是虛幻的,因為它是“無有的存在”,是因為會思想的人,即思考人的問題而變現為被意識的對象(世界)。3.作為各種因素在此時此刻(現在)或彼時彼刻(過去或將來)顯現為如此這般的事實(在唯識論中歸結為“藏”,蘊含一切的意義)。這些因素是以各自的質量和動勢互相作用的,同時又不斷地演變。沒有單純的原因,沒有單純的結果。如果消極的去看待現象就是所謂“緣”,如果積極地去看待現象就是所謂(色色小說“中”。如果不僅看待現象,而且由人為的行為去調節就是“造作”,君子自強不息之謂也。這些想法本與唯識相關或相對,不讀唯識,無以帶起,這就是讀而後思。

關於不讀思。不讀思即沉思,是一種更為微妙的精神狀態,是無須他人思想的指導和激發而自我的思想,因與閱讀無關,以後再說。

科學本身即所謂“記問之學”,是技術進步和人類文明發達的基礎,所以科學是現代大學的根本目標。但是科學之外,還有思想。四書《大學》中的“格物致知”之後的“誠心”就分為兩路,一路成為思想而導致宗教和道德,一路成為社會科學,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和廣告學實踐目標。(而社會科學本身又因其科學的目標重新歸復到格物致知的境地。)思考閱讀是介於科學與思想之間的一種精神活動。一旦進入沉思,就脫離科學了。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成為人類最大的信仰,算計理性(理性I)成為人性首要成分。在中國,無疑北京大學的建立和存在就是這種人性成分的象徵。但是科學精神只是理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個部分就是思想。並不是我們在大學教育中要求教師和學生思想,而是無法阻止教師、學生去思想。因此,雖然大學是作為科學的本營而設立和運作,但現代的思想亦多醞釀於大學。

朱青生

1999年10月8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九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十九札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思考閱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