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24)
中國的東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各有不同特點:東部有遼闊的平原(除了江南地區);西部地形從東到西逐漸多山(同時也逐漸乾燥,逐漸遠離海洋);北方氣候乾燥,遍地黃土,基本上沒有什麼植被;南方氣候溫暖而濕潤,草木蔥鬱,丘陵起伏。淮河位於黃河和長江中間。北方和南方之間的過渡線與淮河水道走向大致吻合。再往西去,這條線沿着四川北界附近的秦嶺一線迤邐西行。這條線還非常碰巧地與1000毫米等雨量線(年均降水量線)大體重合。雖然人工灌溉能夠提高和確保產量(特別是對水稻),但是,在這條線經過的地區,對於非灌溉型農業,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的降水已經足夠作物生長之需。在南北過渡線以南,也不是沒有旱災,畢竟這條線只反映沿線地區的平均降水量。但對於此線以北地區,如果發生旱災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此外,如@同年均降水量更大的長江流域不時發生的情況一樣,洪澇災害是華北東部黃河支幹流沿線地區所面臨的另一個風險。無論南北,夏季都很熱,通常也比較潮濕。華北北端的北京與美國費城處於同一個緯度。受蒙古和中亞吹來的冷空氣影響,北方的冬季很冷,一般會下雪;南方冬季比較溫暖,廣州正好位於熱帶地區,與哈瓦那同緯度。
中國領土遼闊,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但都受到東亞季風系統很大的影響。夏季,歐亞大陸中心區域受熱后溫度上升,遂將海洋上空涼爽、濕潤的空氣吸引到大陸的東部和南部。這個過程帶來了農業所賴以發展的春夏雨季,但這個雨季在南方遠比北方更靠得住,再往西雨鋒減弱,到最偏遠的西部就很少能指望有多少雨水了。北方地區在季風主系統的邊緣,由於遠離海洋,雨鋒到此通常都已經大大削弱,只給邊界草原沙漠地帶帶來了平均200毫米到400毫米的降水。反之,南方地區一般都有充沛的降水,在沿海地區甚至會有超過2000毫米的過量雨水。冬季,大氣沿着相反的方向流動。由於大陸中心區域冷卻下來,而海洋四季溫差變化沒有陸地那麼大,因此,冷氣流途經華北吹往溫暖的海洋。這些氣流既乾燥又寒冷,會使冬作物顆粒無收。南方的春雨則來得比較早,作物對雨水的依賴度比北方更大。有意思的是,在年均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每年的降水量都有很大不同。這正應了那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