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23)

《東亞史》(23)

由於幾個世紀以來的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黃河河道早已出現了淤塞,再加上河水流量波動太大,大部分河段已經不能通航。但是,1950年以後,沿黃河修建了一系列的大壩,制服了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河水,同時利用河水落差發電,並為東段土地提供灌溉水源。儘管有嚴重的乾旱問題,但黃河平原很長時期以來都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區。究其原因,大概是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兩大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當然,在過去,如果天公不作美,降水過少,這兩大因素也會造成周期性的飢荒。

數條支流從南北方向的匯入,使長江容納了半個中國的河流儲量。長期以來,長江流域一直是中國主要的商業中心和城市中心。通過便捷的長江水道,西起青藏高原,東至上海附近的入海口,貨物被以低廉的價格進行長途運輸。滬寧杭三角洲地區運河網絡錯綜複雜,數百年來就是中國最城市化和商業化的地區。同時,由於肥沃的沖積土所孕育的農業有很高的產出,這個地區還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絕大多數中國大城市都是在大江大河邊逐漸形成的。和華北一樣,流域東部的地形總的是比較平坦的,因此人口比較密集,而流域西半部的地形多是山地和丘陵,人口也比較少。西部的四川紅土盆地(因土壤多為紅色而得名)被群山包圍,從地圖上看盆地內部也是山巒起伏,但實際上許多地方都是比較緩和的坡地,歷來就是豐饒多產之地,人口也比較密集。冬季從北方和西北來的冷風被群山阻隔在盆地外面,四川得以享有亞熱帶氣候,農業產出比較高。四川省的商業部門得益於長江幹流和若干支流。實際上,四川的字面意思就是“四條河流”。

長江流域以南,山體斷裂相對比較少,因此,出海口在廣州附近的西江流域面積相對較小,但西江從很早開始就是人口密集的華南地區的主動脈。西江下游的三角洲雖然比長江三角洲小很多,但耕作密集度更高。由於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雨量充沛,終年無霜,這裏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因此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如果以同等規模的土地來算,西江三角洲是中國(或許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廣州一直都是@主要的商業中心和海港,周邊環繞着若干個衛星城鎮,每個都是縮小版的上海。廣州還是許多移居海外(包括美國)中國人的來源地。華南的其餘地區(特別是西半部)比較貧窮和閉塞,在山區地帶,居住着非漢族人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亞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亞史
上一章下一章

《東亞史》(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