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寒則凝,血溫則行,溫度決定生死(1)

血寒則凝,血溫則行,溫度決定生死(1)

血寒則凝,血溫則行,溫度決定生死

氣血就像人體內的河流,它對溫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溫度過低,河流會冰封;溫度過高,水分也會蒸發。只有不寒不熱時,它才能正常運行。所以中醫才說“血得溫則行”,而不是“得熱”則行,可見《黃帝內經》用詞是很精確的。

血的運行除了依靠氣的推動、津液的濡潤以外,還與溫度有關。《素問-調經論》認為:“氣血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澀)而不行,溫則消而去之。”所以,想要氣血通暢,溫度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寒熱在中醫里是比較基本的概念。人是哺乳動物,體溫是恆定的,在這個特定的+激情小說範圍內,人體的各項機能得以正常運轉。當溫度過高或者過低時,人體機能就會受到影響。人體正常的體溫是多少呢?一般是在36~37.4℃,超過37.5℃就屬於發熱。如果體溫在37.5~38℃,是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1℃就是高熱。超過41℃就是超高熱,這時人就有生命危險了。而當體溫下降到35℃以下時,也容易發生生命危險。

為什麼溫度與人的健康關係如此密切呢?這就要從氣血說起了。我們已經說過,血的運行是要靠氣來推動的。此外,氣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溫煦。《難經》提出:“氣主煦之。”所以,它是人體熱量的來源。摸一摸皮膚,會感覺到它是溫熱的,這個溫度就是靠氣來維持的。正如《質疑錄》所言:“人體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人體的氣血津液等液態物質也需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才能維持正常的循環運行。如果氣的溫煦作用下降,那麼氣血津液就會凝滯。因為寒主收引,舉個形象的例子,比如生活中受了寒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渾身起“雞皮疙瘩”。“雞皮疙瘩”就是體表肌膚收縮的結果。如果寒邪進一步侵入人體內部,經脈筋絡也會隨着收縮。人在大冷天手腳會凍得麻木,就是這個原因。如果寒邪入了血脈,血液就會凝滯,經脈就會不通。“不通則痛”,機體某部位就會出現疼痛感。比如膝蓋痛,人們往往會在這個部位做熱敷,這時痛感會減輕或消失,就是因為高溫使凝滯的氣血重新流動起來。

既然寒不好,那麼熱了好不好呢?也不好。熱為陽邪,會消耗人體的陰津。陰津就好比盛在鍋里的水,它蒸發得很慢。如果不停地給它加熱,那麼它就會很快蒸發掉。像那些感冒發熱的人,往往會出現口乾舌燥的癥狀,原因就在這裏。而氣又是附於津液上的,津液一少,就相當於運載氣的車輛少了,人就會出現一些氣虛癥狀,比如懶言、渾身乏力等,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壯火食氣”。氣能攝血,因為氣的固攝作用,血才老老實實地沿着脈道行進。氣虛,對血的控制力就會下降,再加上溫度高,血液流動加速,它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橫衝直撞。中醫稱之為“血熱妄行”,人體就會出現一些出血癥狀,比如牙齦出血、皮下出血、月經過多等。

那麼怎樣才是最合適的呢?就是“溫”。溫是熱的淺層次。可見《黃帝內經》用詞是很精確的,它說“血得溫則行”,而不是“得熱”則行,過熱也不利於氣血的運行。如何才能保持溫而不熱,溫而不寒呢?其實人體是具有調節功能的,它自己會控制好溫度,而起這個作用的就是陽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男人養精女人養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男人養精女人養血
上一章下一章

血寒則凝,血溫則行,溫度決定生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