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6)

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6)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滙豐銀行只喜歡用劍橋牛津等一流學府出來的人,最好是主修數學或物理科學的人才。這是銀行業數學化的一個結果,數學化的這股風潮在1990年代極為流行,而且顯然沒有退潮跡象,因為銀行職員開始使用從超級複雜數學裏發展出來的新工具和新技術。納西姆·塔勒布在他那本談風險*的好書《隨機的致富陷阱》(FooledbyRandomness)里就描述過當時的現象:“從莫斯科飛往華爾街的每一班飛機上,都坐滿了數學家、物理學家。”

銀行業這個新轉變,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銀行的資深經理人和“計量的”(在銀行業里,數學家常被叫做“計量的”)之間,有很大的鴻溝。經理人喜歡計量人所做出來的東西,但他們不見得了解。結果呢,唉,現在大家都看見了。財政部有一名非常資深的官員說,在一個社交場合上,某家銀行的董事前來搭訕,說他有個好消息:“現在我們再也不碰那些我們不懂的東西了。”這名官員補充說:“他的銀行,現在在我們手上。”

衍生性商品里的這個數學複雜體,我們再怎麼形容都不誇張。這就是為什麼著名的債券交易員約翰·梅里韋瑟聘請邁倫·斯科爾斯(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的那個斯科爾斯)和羅伯特·默頓(他和斯科爾斯共同拿到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來擔任他的新避險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的董事兼共同創辦人。

他們的構想,是要利用這兩個金頭腦創造一個高槓桿而無風險的套利式投資組合,設計成不論市場怎麼走,往上、往下、盤整、或是偶爾來個小波段,都能獲利。LTCM的價值在頭4年就增長4倍,然後在俄羅斯1998年的倒債風波后爆掉。當時,這個基金的凈值是47.2億美元,如果不看它的曝險頭寸,好像還蠻健全的。但透過神奇的借貸、槓桿和衍生性商品,其曝險值達1.25萬億美元。因此,如果LTCM破產,就會在全球金融體系裏留下一個1.25萬億美元的破洞。

別把“不太可能發生”的事,當做“絕不可能發生”

這些金頭腦犯了一個經典的錯誤:他們把不太可能發生的事(倒債和後續所引發的問題),當成絕對不可能發生。凱恩斯每天躺在床上玩半個小時的股票,就讓他自己以及他的大學發財。他曾經說,再也沒有什麼事情,能比在一個“不理性的世界裏理性”更具毀滅性的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債——全球債務危機:我們都是倒霉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債——全球債務危機:我們都是倒霉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