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互聯網時代的晨光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馬化騰

譯者序認知盈餘作為一種可能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媒介批評者胡泳

第1章當自由時間累積成認知盈餘

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為2000億個小時,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每年所需要的時間。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將全世界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餘,那麼,這種盈餘會有多大?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的自由時間始終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意願來消費它們,我們可以通過積累將平庸變成優秀,而真正的鴻溝在於什麼都不做和做一些事情。

第2章工具賦予的可能性

當韓國民眾在首爾市中心展開轟轟烈烈的的示威遊行時,誰也不會想到,在遊行中,一半以上的參與者,竟然都是十幾歲的小女孩兒。是什麼讓這些年幼到連選舉權都沒有的小姑娘接連數周,夜以繼日地出現在公園裏抗議?對認知盈餘的利用使人們得以用更慷慨、更公開、更加社會化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現在,除了時間,我們還擁有任由我們支配的工具,並不是我們的工具塑造了我們的行為,但是工具賦予了行為發生的可能。

第3章分享,無酬的動機

為什麼“葛洛班之友慈善組織”的參與者不僅沒有報酬,還會搭上自己的錢,卻樂此不疲?為什麼一群業餘愛好者做的連專業設計師的作品的邊兒都夠不着的網站,會風靡美國?網絡意味着我們最終發現,人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如此之廣闊,廣闊到瘋狂的地步。數字網絡讓分享變得廉價,讓全世界的人都成為潛在的參與者。想要分享的動機才是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一種方法。

第4章“我們”為“我們”創造機會

20世紀70年代,一群自稱“西風少年”的滑板玩家,創造了現代滑板文化;19世紀70年代,印象派畫家的團體聚在一起,通過互動產生出新洞見;音樂分享軟件Napster的發明,既不是因為青年們比老一輩更加有犯罪傾向,也不僅是因為他們胸懷分享的偉大精神。將我們的自由時間和特殊才能匯聚在一起,共同創造,做有益之事,構成了這個時代巨大的新機遇之一。誰能充分利用這一機遇,誰就能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第5章創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當日托中心對接孩子遲到的家長增加了罰金,遲到的家長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同樣靠酒精燈和天平起步,“無形學院”卻能從鍊金術飛躍到正兒八經的化學學科;“同病相憐”網站不再是醫務人員單方持有信息,不讓病人知道,而是讓患有相同慢性病的病友分享信息,人人受益。有些價值是市場創造不出來的,這些價值的創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協調性的假設,當更多人開始期待業餘參與作為一種開放的選擇時,這些期待就會改變文化。

第6章從公用價值到公民價值

一個是“沙發旅行”網站,一個是“粉色內衣”運動,前者為寄宿在他人家中的女士提供參考,後者則以一種公開的女權姿態保護婦女的利益。從面向參與者的公用價值,到受益對象是所有女性的公民價值,兩者大不相同。作為人類,無可救藥地既想滿足個人的需求,又想實現集體的效率,全心全意致力於為社會或公眾服務的團體很難長久維持。從個人、群體到*公眾、社會,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利用認知盈餘來創造真正的公民價值?

第7章尋找鼠標,世界是“閑”的

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在看DVD,突然她毫無徵兆地從沙發上跳起來,圍着屏幕背後的電線繞來繞去。爸爸問:“你在做什麼?”小姑娘從屏幕後方探出頭來說,“我在找鼠標。”“我們在尋找鼠標”,後來成了我的座右銘。我們四處尋找讀者、觀眾、患者或者市民,他們有的被鎖在創造和分享之外,有的享受着消極的或被禁錮的經驗,我們發出叩問:如果我們能開鑿出一點點認知盈餘,加以利用,我們能讓好事發生嗎?我敢打賭,答案是肯定的。

目錄

推薦序互聯網時代的晨光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馬化騰

譯者序認知盈餘作為一種可能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媒介批評者胡泳

第1章當自由時間累積成認知盈餘

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為2000億個小時,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每年所需要的時間。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將全世界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餘,那麼,這種盈餘會有多大?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的自由時間始終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意願來消費它們,我們可以通過積累將平庸變成優秀,而真正的鴻溝在於什麼都不做和做一些事情。

第2章工具賦予的可能性

當韓國民眾在首爾市中心展開轟轟烈烈的的示威遊行時,誰也不會想到,在遊行中,一半以上的參與者,竟然都是十幾歲的小女孩兒。是什麼讓這些年幼到連選舉權都沒有的小姑娘接連數周,夜以繼日地出現在公園裏抗議?對認知盈餘的利用使人們得以用更慷慨、更公開、更加社會化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現在,除了時間,我們還擁有任由我們支配的工具,並不是我們的工具塑造了我們的行為,但是工具賦予了行為發生的可能。

第3章分享,無酬的動機

為什麼“葛洛班之友慈善組織”的參與者不僅沒有報酬,還會搭上自己的錢,卻樂此不疲?為什麼一群業餘愛好者做的連專業設計師的作品的邊兒都夠不着的網站,會風靡美國?網絡意味着我們最終發現,人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如此之廣闊,廣闊到瘋狂的地步。數字網絡讓分享變得廉價,讓全世界的人都成為潛在的參與者。想要分享的動機才是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一種方法。

第4章“我們”為“我們”創造機會

20世紀70年代,一群自稱“西風少年”的滑板玩家,創造了現代滑板文化;19世紀70年代,印象派畫家的團體聚在一起,通過互動產生出新洞見;音樂分享軟件Napster的發明,既不是因為青年們比老一輩更加有犯罪傾向,也不僅是因為他們胸懷分享的偉大精神。將我們的自由時間和特殊才能匯聚在一起,共同創造,做有益之事,構成了這個時代巨大的新機遇之一。誰能充分利用這一機遇,誰就能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第5章創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當日托中心對接孩子遲到的家長增加了罰金,遲到的家長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同樣靠酒精燈和天平起步,“無形學院”卻能從鍊金術飛躍到正兒八經的化學學科;“同病相憐”網站不再是醫務人員單方持有信息,不讓病人知道,而是讓患有相同慢性病的病友分享信息,人人受益。有些價值是市場創造不出來的,這些價值的創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協調性的假設,當更多人開始期待業餘參與作為一種開放的選擇時,這些期待就會改變文化。

第6章從公用價值到公民價值

一個是“沙發旅行”網站,一個是“粉色內衣”運動,前者為寄宿在他人家中的女士提供參考,後者則以一種公開的女權姿態保護婦女的利益。從面向參與者的公用價值,到受益對象是所有女性的公民價值,兩者大不相同。作為人類,無可救藥地既想滿足個人的需求,又想實現集體的效率,全心全意致力於為社會或公眾服務的團體很難長久維持。從個人、群體到*公眾、社會,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利用認知盈餘來創造真正的公民價值?

第7章尋找鼠標,世界是“閑”的

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在看DVD,突然她毫無徵兆地從沙發上跳起來,圍着屏幕背後的電線繞來繞去。爸爸問:“你在做什麼?”小姑娘從屏幕後方探出頭來說,“我在找鼠標。”“我們在尋找鼠標”,後來成了我的座右銘。我們四處尋找讀者、觀眾、患者或者市民,他們有的被鎖在創造和分享之外,有的享受着消極的或被禁錮的經驗,我們發出叩問:如果我們能開鑿出一點點認知盈餘,加以利用,我們能讓好事發生嗎?我敢打賭,答案是肯定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認知盈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認知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