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創造慷慨文化的時代(7)

這是一個創造慷慨文化的時代(7)

簡明的配方形式可以在面對相同困難的團體中加速知識的分享,這樣其他人也更容易從這種形式產生的知識中獲益。

同樣,相比只有特殊人群才能理解的表達方式,簡單明了的表達,可以讓觀點更容易傳播到其他人、其他群體中去(這個原則與博伊爾對鍊金術書籍里的

“含糊不清”的批評不謀而合)。之前在第4章提到過,用戶驅動創新領域的學者埃里克·馮·希佩爾,對一個叫做

“零聲譽”(Zeroprestige)的風箏衝浪團體進行了研究,他們用3D繪圖軟件設計風箏。

當他們將幾個作品放在網上后,一家中國的廠家聯繫到了

“零聲譽”的成員,表示願意採用這些設計生產能夠使用的衝浪風箏。當

“工作找你”代替了

“你找工作”后,外包的邏輯就被完全顛覆了。這一切成為可能,僅僅是因為對這些風箏的描述完全是以標準的3D軟件格式來完成的*,像個十足的配方表,這使得廠商能在網上找到它們,並在不藉助任何幫助的情況下讀懂它們。

社區規模的增大,共享成本的下降,清晰度的增加,都使得知識更加兼容。

在適於這些特徵生長的團體裏,兼容性也在增加。如今,通過全球性的、廉價的媒介,無限量的完美信息拷貝得以隨意四處流傳,三個條件都被放大了,即便是在龐大而分散的團體中也是如此。

業餘愛好者使用這類科技工具,讓信息全球可及,並且邊際成本為零,這代表了對知識兼容性的一個巨大而又積極的衝擊。

然而,從

“無形學院”的例子中我們學到,僅有社區、成本、清晰性這三個條件是不夠的。

弗瑞提出的第四個條件是文化,即一個社區關於事物如何運行、人與人之間關係如何協調的一套共享假設。

也就是說,要想真正利用兼容性,一個團體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了解它的成員在想什麼。

要想分享或者合作融洽,成員之間必須互相了解。艾蒂安妮·溫格(Etienneenger),一位獨立社會學家,提出了

“實踐社區”(communitiesofpractice)這一概念,用來專門形容那些聚在一起分享知識,從而讓自己得到提高的人。

溫格說,實踐社區互相交流和闡釋信息,幫助其成員在他們共同的工作中保持和增加競爭力。

更為重要的是,實踐社區為這些人提供了身份認同。也就是說,一個實踐社區的存在,與其說是為了維護社區中某些特殊的知識,不如說是為了維護將社區團結在一起的文化。

這類社區中的知識時常會改變,但是對工作的文化承諾卻歷久彌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認知盈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認知盈餘
上一章下一章

這是一個創造慷慨文化的時代(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