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與英文(2)
在上海等地方,學校就較為重視英文,大中小學都如是,中國人辦的還好一些,聘請名宿任教,像上文提及的三育小學,“在一時風尚,上海教育界都偏向於注重西方課程的潮流中,只有三育小學是唯一注重國故學業培養的學校,它所聘的老師都是一時名宿”曾虛白《曾虛白自傳》頁30。;上海著名的南洋公學的校長是前清翰林唐文治,他規定中文不合格的,一概留級。不過為了吸收新學,他又規定,除了中文、兵操兩門課程之外,一律用英文課本,用英語講授。黎東方《平凡的我》頁73。
至於上海的教會學校,一般人的印象是輕視國文,設國文課不過是聊備一格而已。蕭公權記1915年左右,在中國基督教青年會中學的情況:“在民國初年上海的教會學堂教國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會辦學的宗旨是傳教,自然不看重國文。進教會學堂的學生多半意在學好了英文以後,在十里洋場裏面謀*生活。他們對於國文也自然不感興趣。在這種形勢之下,教中學國文本已不易見長。如果教員本身不甚健全,或教授不盡得當,極容易被學生輕視,甚至受他們揶揄。”例如某教師講書時不甚明晰,批改習作也近乎草草了事,他曾在上海寫過鴛鴦蝴蝶派小說,學生經常出言侮慢,問他怎樣學得寫等。有一天該先生說起各地小販叫賣食品似歌非歌的聲調,認為有風趣。於是頑皮學生離開座位,繞着教室,南腔北調地高叫五香豆腐乾、抄手面、蘿蔔賽梨兒。蕭公權又以為國文課程多數排在下午,成為全天課程最後的一堂,是教會學堂輕視國文的一個無意的表示。蕭公權《問學諫往錄》頁26。
上海當時最有名的教會辦學校就是聖約翰,畢業於該校的曾虛白、陳鶴琴都說它不重視國文。外國教員待遇比教英文的中國教員好,教英文的中國教員的待遇又比教中文的好,房子薪金都有這三種等級。學生又多洋行買辦的紈絝子弟,對國文一點不注重,對國文教員沒禮貌,上國文課,預備西文功課、看小說。陳鶴琴《我的半生》頁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