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與英文(1)

國文與英文(1)

國文與英文

學堂的成立,本來是改革學塾式的教育,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英文是眾多科目之一,和新的教學精神並沒有絕對關係。不過,當時無論租界還是內地的新式學堂,有可能的都會設英文科。留學日本雖然熱門,選擇外語卻以英文為多。這可能是以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來衡量的。此外,由學堂然後留學,是許多中國成名知識分子的共同道路,所以英語能力格外受到重視。再加上此前已有教會學校,不在中國辦學的系統之中,輕中文而重英文。種種因素,使中國的教育改革與中英文地位纏繞不清,於是有了重視國文或英文的問題。

傳統中國的教育可以說只有國文和國學,改成新式學堂之後,原來的讀書人家庭,對國文仍會較為重視。馮友蘭的父親認為國文是一切學問的根基,學其他新學之前,先要把國文的底子打好。黎東方的父親是舉人,黎東方進入高小后,國文從未超過70分,他的母親深知孩子的國文程度低,拜託了同讀一校的堂兄每天下課之後,為他講解《孟子》。堂兄極負責任,每天也必定走遍全校的角落,把堂弟找到,帶進他的宿舍,關起門來灌輸《孟子》的“性猶水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等。黎東方顯然是不太領情的,他情願打球也不會自動出現學《孟子》。到高小畢業后,他的母親和書香世代的兩個舅父商量,認為黎東方的中文程度太低,決意*把他送去再做一年私塾學生。當時已是1920年。黎東方《平凡的我》頁48,67。

曾虛白的家庭也是書香世代,父親曾孟朴國故修養甚深,十幾歲就名聞鄉里。曾虛白自小得到父親栽培,但最初激於國事日非,以培養愛國思想為當務之急,直到遷居上海選學校至高小階段,曾孟朴才注意到兒子國故學業的落後。着意找到一間重視國學的三育小學,讓兒子倒過頭來再補修國學。

當時的學校,內地的比較重視國文程度。由於新知識未普遍,入學考試往往是一篇作文,程度較高的學校或北京、上海等早有新學的地方,也有考數學或英文的,但投考的學生不少來自內地,數學英文往往交白卷,但不止一次,只要國文考得確實出色,也會取錄。入學之後,也以國文成績為重點。“這時候雖說是學堂,但眾所注意的,還是國文。國文好的人,即是英文算學都不好,也是這一班中的第一人。”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頁8。這是湖南辰州中學堂的情況,當時已是1908年以後。馬敘倫在杭州也是這樣,同班同學已學到微積分,他連三角也未學好,但因為國文歷史成績好,可以編在同一班。馬敘倫《我在六十歲以前》頁12。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上一章下一章

國文與英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