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洛陽:古都如何現代化(2)
此外,洛陽的能源性產業亦居全國前列。小浪底樞紐主體在洛陽境內的孟津,其電力工業裝機總容量761萬千瓦,是河南省乃至中國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洛陽的石油產量亦在河南居首。
在完成傳統產業的新生之後,洛陽重點發展了一些新興產業。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崛起。洛陽的矽及光伏產業的發展尤為迅速,洛陽市多晶矽的年生產能力超過3000噸,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二。此外,洛陽還致力於打造中國規模最大的“動力谷”。
洛陽是全國重點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高度密集的城市,目前有14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和15萬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市區的科技人員密度在全國位列前三甲。“神舟六號”上的某些部件都是洛陽製造,可見其科技實力不可小覷。未來,洛陽如能有效轉化其科技力量,在高新技術領域,或可引領河南省的風潮。
如此,洛陽的傳統重工業、新興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可以齊頭並進,改變目前工業結構單一的局面。
而在洛陽的項目引資中,除引進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以外,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引進大批的大眾製造工業,以中和洛陽輕工業不足的局面。這種模式,在很多內地@城市中普遍存在。如湖北小城紅安,在紅安煙廠被武漢煙廠兼并、工業根基受損之後,就大規模引進大眾產業,娃哈哈、雨韻、上好佳等食品產業紛紛進駐紅安;而在鄭州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輕工業亦居功至偉。在未來,洛陽同樣需要在輕工業領域加快發展步伐,在短期內無法產生內生性企業的情況下,先引進國內外大眾產業巨頭,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其三是增加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並同時完成對國有企業的改制。
最近幾年,洛陽經濟雖然突飛猛進,但仍然是一條腿走路,即洛陽的飛躍,主要靠的是傳統國有企業的老樹發新芽。經過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陣痛之後,目前洛陽的大型國有企業都已基本完成改制。早在2000年,在洛陽市虧損的38家大型國有企業中,完成改制的就有25家,佔總數的65.8%。巧合的是,洛陽當年減虧企業為68.4%,幾乎與改制同步,由此不難看出兩者的關係。
洛陽的另一條腿一直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雖然洛陽的民營企業占企業總量的90%以上,但是,民營企業的生產總值卻仍然嚴重不足。相比之下,2009年,河南省的非公經濟貢獻率已經超過60%,洛陽的競爭對手鄭州,達到了67%,新興的工業城市新鄉,更是達到了70%以上,而洛陽卻仍在40%左右徘徊。民營經濟的萎縮,導致洛陽難以產生內生性企業,更難以出現企業巨頭。
在未來,洛陽要獲得二次飛躍,培育與發展民營企業經濟,當為戰略重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