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百年一鳴?(2)

武漢:百年一鳴?(2)

內需與武漢有重大的內在聯繫,在中國內需不振的時代,武漢尚無崛起的希望。

外向型經濟,註定了沿海等城市成為中國工業、商業的中心,以及對外貿易的中轉地。中國的經濟活動並非以內陸貿易為主,而是以對外貿易為主,因此,縱使武漢雄踞全國之中,武漢的內部河運、公路以及鐵路,均失去了其樞紐作用。甚至一度稱雄國內的武漢港,也演變為長途汽車站,筆者回紅安,就有三四年都是從武漢港乘車出發的。與“大陸樞紐”和“江河樞紐”被廢棄相伴的,是“海路樞紐”的作用凸顯,深圳、廣州、上海等江浙沿海城市借勢崛起。

從某種意義上說,武漢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步衰落,其根源就在於,在優先發展沿海的戰略主導下,處於內陸腹地的武漢戰略地位下降;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外向型經濟成為中國的主流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海外貿易的發展,使武漢的內陸交通樞紐地位變得不再重要。以至於在某次會議上,時任武漢市委書記的李憲生追問國家總理“武漢在哪裏”。

武漢的身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唯有隱約的蹤跡可尋。

@而武漢未來的發展,亦需藉助國家乃至全球發展的大勢。

武漢曾經作出了很多努力。2005年,武漢被納入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2007年,武漢成為兩型社會試驗區的城市之一;2009年,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0年,國務院確定武漢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而這些努力,均依賴於一點,即中國從此走向內需時代,並由此進行相關制度文明的改革。

就全球大勢而言,幾乎所有的內陸型大國,其地理中心,均為重要的經濟中心。“天下之中”崛起乃大陸型經濟發展的必然。

在全球疆域廣闊的大國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國家,首推中國、美國、俄羅斯。而加拿大因為經濟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地廣人稀,加之人口密度過小,並不具備特別大的代表性。

在俄羅斯九大經濟中心中,位於俄羅斯歐亞樞紐位置的莫斯科,不僅是該國的首都,亦是其經濟中心之一,甚至是最大的經濟中心。除其政治功能外,莫斯科同時還是俄羅斯的工業、金融、科技與文化中心。

美國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芝加哥是美國僅次於紐約和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被稱為“美國的動脈”,為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自1948年成為美國交通地理中心之後,芝加哥逐步成為美國主要的金融、文化、製造業、期貨和商品的交易中心之一。

武漢在中國亦是如此。雖然改革開放之後其地位相對衰落,但是未來仍然可期。

在“十二五”規劃中,調整經濟結構已經成為中國未來趨勢;而在中國成功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后,從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轉型,亦成為趨勢。順應內需時代方是武漢崛起的“未來大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武漢:百年一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