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6)
爭鳴在人類歷史上曾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定於一尊,那就是從是非之爭發展到對抗性的矛盾,結果不是甲方壓倒乙方,就是乙方壓倒甲方,勝者存,敗者亡。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就是走上這條路而告終。另一條路就是從“百家爭鳴”進入“百花齊放”。人們不僅自美其美,而且能容忍各美其美,甚至進一步美人之美。也就是價值標準上容忍多樣性的同時存在。中國的宗教史里多少出現過這種多宗並立的局面,而避免發展成對抗性宗教戰爭。
回到當前的現實世界來說,由於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而建立起休戚相關的世界體系裏,多種文化集體正在各個層次發生着上述兩種不同的傾向。北美可以提供一個值得注意的不同來源的移民文化接觸的試驗場所。美國,甚至包括加拿大,在文化上有着較強烈的籠罩着全體的共同性,但是這個共同性的底下顯然存在着無可否認的多樣性。文化上的共同性和多樣性在現代化過程中是并行發展的。
再看歐洲情況就不同。在這裏現代化的過程和北美基本相同,但是文化上的多樣性的存在和發展似乎勝過了文化上的共同性。現代化起步較晚,處在發展中地區的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方,文化的多樣性更是非常明顯的。
從這個角度去矚望21世紀的世界,在全球範圍的共同體系中,文化多樣性問題應當說還是個有引起對抗性矛盾的可能因素。我們是否有理由在這裏提出一個想法,21世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各種不同文化的人,也就是懷着不同價值觀念的人,怎樣能在這個經濟上越來越息息相關的世界上和平共處。人類在21世紀怎樣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這個小小的地球上?說到這裏我認為應當提到這次會議的主題——21世紀嬰幼兒教育與發展,就是怎樣從小培養^H小說一個適合21世紀生活和工作的人了。
我雖則從事教育工作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但並不是一個研究教育的專業人員。我對教育工作只有一般常識性理解。簡單說,教育就是培養人的工作。人需要培養,因為人並不是生來就知道怎樣做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是從小向別人學習來的。孔子的《論語》就是用“學而時習之”這句話開始。從個人對社會來說是學習,從社會對個人來說是教育,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