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抉擇時刻(5)
但是,如果當時要我掂量掂量有沒有可能三年半后我們會討論巴拉克奧巴馬是否應該競選總統,我根本不會把這個問題當真。
彼時,美國仍在
“911”事件的餘波中震顫,共和黨人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提出這種問題簡直就是瘋了。
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這個提議有了那麼一絲可行性。政治角力場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勢驟變,箇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心所向。
小喬治布殊總統是處處不受待見。伊拉克問題、經濟問題、華盛頓的分裂,以及美國在全世界道德領袖地位的逐漸喪失,都讓小布殊和共和黨的行情一落千丈。
結果,民主黨在2006年國會選舉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十二年來第一次贏下了眾議院;而且還贏得了足夠的參議員議席,再加上某個溫和派的共和党參議員自動認輸,民主黨徹底控制了參議院,這是十二年來僅有的第二次。
因此這次選舉對於共和黨來說可謂一敗塗地。從歷史上看,一個連任總統的第六年任期可能給執政黨帶來巨大損失。
2006年,有一股更深層的暗流在涌動,而這股暗流可追溯至
“核心領導層已經腐爛”這種感覺。選民們選擇相信民主黨人的觀點:佔多數地位的共和黨已深陷一種文化,像傑克阿布拉莫夫(JackAbramoff)這種臭名昭著的說客能夠翻雲覆雨,通過大把砸錢給他們的政治靠山,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主顧各取所需。
同時,廣大人民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選民希望這一切徹底結束。2006年選舉中,許多共和黨人被拉下馬來,但這並未徹底滿足人們對於根本性變革的渴望。
選民有更多希冀,而總統選舉這個戰場才是他們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
如果沒有對於變革的渴望(其背後基石是華盛頓已經從根兒上爛掉),巴拉克奧巴馬出馬參選這種想法根本就不會萌發。
在這種背景下,新晉的奧巴馬團隊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討論競選總統的事宜。
阿克塞爾和我在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負責民主黨聯邦眾議院選舉事宜的委員會)度過了2006年選舉之夜。
過去兩年我們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到了這項工作中,部分是因為有切身體會。
阿克塞爾的老友@拉姆伊曼紐爾(RahmEmanuel)是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主席,而我本人也曾在2000年執掌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當時以幾千票極其微弱的劣勢輸掉了眾議院全國選舉。
六年後夙願終於得償。我們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