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角聲——回憶早逝的母親(3)
下屋左右靠牆是兩條長達三米的特大厚重的木凳。進了一重木板@的隔葉“鼓皮門”,過一個天井,便是正堂屋,兩旁各一長排太師椅,正面神龕供着祖先牌位。兩側對稱的橫屋,也是縱深兩進,後有大廳、花園、水池。後山由一道沿山勢起伏的高牆團團圍住,四角有守望的碉樓。山上全是松、杉、橡、栗、苦櫧等密密的喬木。屋的前坪和兩側也有許多果樹、如枇杷、青果……還有梧桐、桃樹、竹林及高大的瓔珞柏。西花廳有一株大茶花樹,開起來紅紅如火。東花園已敗落了,東花廳是外祖父的書庫,清一色烏木方櫃,油黑鋥亮,櫃門上外祖父親筆篆書秦三十六郡郡名,精工雕刻,塗以醒目的綠色,櫃內分兩格,一律裱以絲綢,按次序排列收藏各類線裝書。廳中則放着一張紫檀木炕床,一張踏凳。我們剛識字就知道了什麼是《昭明文選》、《全唐詩》、《宋六十名家詞》、《廿四史》、《湘軍志》一類的書目。外祖父的書房正在我們卧室的隔壁,一側是走道和天井,另一側面向小花園。
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大革命的風暴剛剛過去,地下的星火正在遠方運行,抗日戰爭的烽火在晚些年才點燃。在這寧靜的鄉下莊園中,一切似乎都是安怡的。在那樣一個文化氣息很濃的環境中,年幼的我們甚至感覺不到失去父親的分量和悲痛。
留在記憶中的有這樣一些溫馨的往事:晚上,母親帶着我們坐在書房裏,聽大姨媽曼聲吟誦唐詩,外祖父躺在藤椅上閉目凝神靜聽:“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欄中馬正肥,昨夜陽山逢驛使,殷勤南北寄征衣”。有時是大人們玩文學遊戲,大家搶着背《水滸》一百零八將的姓名及外號,按天罡星、地煞星排列下去,不許有錯;有時是背《紅樓夢》的回目和詩詞,爭論“怡紅夜宴”的座次;有時是猜文學謎語,有一條是以西廂故事打一句《孟子》“晉國天下莫強焉”。母親曾給我們逐字講過:“普救寺、草日稀”寓“晉”字,“花園裏、或借棲”寓“國”字,“夫人抱病稈頭低”寓“天”字等……;有時聽大人們講《聊齋》故事,並議論西花廳中出現過狐狸變成白鬍子老頭的傳聞,嚇得我們白天都不敢一個人去那裏玩。
外祖父寫得一筆好字,常有人來求。寫字時,母親就帶着我們在旁觀看,人小,便搬張凳子,爬上去伏在桌邊,看他老人家寫着一個個象圖案樣好看的篆字。碰到題畫,更可看上半天。看過的畫,印象最深的是一幅《白雲紅樹圖》和張大千畫的幾顆竿頭。
秋雨之夜,我們早早安歇。在床上,聽着淅瀝的雨聲敲打着院內隔牆上的白鐵皮,叮叮咚咚,十分有趣。而對母親來說,夜是多麼長啊!我們常常聽到她在輕輕地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