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角聲——回憶早逝的母親(2)

永夜角聲——回憶早逝的母親(2)

父母在震撼中華大地的崢嶸歲月中,結成了連理。婚後,母親對眼前發生的一切,雖沒有很深的認識,但也憑着年青人的熱情與衝動,由大姨媽領着,舉着小旗喊着口號去遊行,去動員女人們剪掉“巴巴腦”(一種髮髻)。不久,政治壓迫一來,民眾運動塌了頭,她們這群年輕的女性還未明白過來就退潮了。緊接着,父親突然去世,又死得那麼寂寞,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十年不到的婚姻生活,這巨大的家庭變故,給了母親以致命的打擊。在這以前,母親還是一個無憂無慮、不知艱難為何物的書香人家的小女兒(外祖父給她取的是一個很雅緻的名字——餘文)。結了婚,時代並不曾給他們一個安頓小家庭的條件。父親的軍旅生涯使他很少在家。風雲變幻之後,他又經歷過解職,再被湖南軍閥何鍵逮捕。后雖被保釋,也是東躲西藏,他們能有多少時間來眷戀小家庭的溫馨呢?

長輩們和我們說起母親,都說她懦弱。“她太愛哭了,常以淚洗面”,大姨媽就多次和我們這麼說過。其實,母親在年青時是十分活躍的,能歌善舞,是表姐們眼中熱情和充滿活力的“滿姑”。在飽嘗了人生的艱辛之後,回憶當年的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母親並不是弱者。相反,她是堅強的,在她身上體現了一種堅毅與慈愛相結合的母性精神。父親的靈柩運回來,迫於某種政治原因和鄉下迷信的習俗,母親要求“沖棺”一見,作最後訣別的要求也被拒絕了。草草辦完喪事,她和祖母作了商量,徵得了祖母的同意,帶着我們兄弟姊妹四個,回到了娘家。外祖父給我們在東花廳撥了幾間屋住下來。母親想讓我們呼吸着書香氣息,用母愛的羽翼小心地保護着我們,讓她的孩子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外祖父王禮培是清朝舉人,同情過戊戌變法,與著名詩人陳三立訂交。廢科舉后在家鄉興辦新學時出任學監。因與著名革命黨人禹之謨共同領導了當地一次學潮,禹因此被捕,外祖父則被迫逃亡日本,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后不入仕途,專收藏古籍並從事詩歌創作。他的藏書與葉德輝的收藏齊名,號稱“葉氏藏書第一,王氏藏書第二”。他住在鄉下祖傳的莊園中,離漣水洙津古渡上著名的萬福橋不遠。那是一所很大的宅院,背山而立,前面小溪邊是一長列搖曳多姿的鳳尾松,覆蔭着小橋流水。從一條小道上坡,跨進高台上一座闊大以花崗石為門框和有着厚重高大門頁的頭門,大草坪中,巍然挺立一對高聳的“桅杆”,上蓋錫頂,這是外祖父當年功名的標誌。桅杆後有兩棵對稱的修剪得如傘蓋的大桂花樹,踏上幾級石階,是縱深兩進的堂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雪峰孤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雪峰孤月
上一章下一章

永夜角聲——回憶早逝的母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