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5)

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5)

一個有德的人,相對於身外而言是“道”,相對於自身而言就是^H小說“德”。這樣一種德,我們也叫德行。但是這個德,並不是獲得,不是取得,不是爭奪來的。在老子思想中,這樣一個德,其實更為直白地說,就是沒有丟掉。德者,不失之謂也。是你沒有丟掉,你本來就有。因為你沒有丟掉,所以你還具有。

《老子》第三十八章講: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有道的時候,就無所謂德,就不需要德。有德的時候呢,也不需要講仁。有仁的時候,也不需要講義。

那麼,這裏的“德”是什麼?我們剛才講得之於道,它實際的含義,是沒有丟掉。所以,老子很讚賞、很欣賞那些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很推崇那種純樸的東西,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提倡“我無欲而民自朴”。

作為一種政治哲學,作為一種統治哲學,老子強調統治者應當保持一種無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不干涉民眾,民眾自然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無欲而民自朴”。因為我沒有欲,因為我沒有這樣那樣的慾望,所以民眾自然會形成一種純樸的風尚。從這個意義上講,這裏的“無為”,這裏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侯王治理國家的一種途徑、一種政策。

從“無為”與“無不為”之間的關係來講,“無為”不簡單的就是一個工具,就是一個手段,“無不為”也不是什麼目的,而只是一個結果。

這樣一個結果,對於有欲之人而言肯定是非常喜歡的,非常看重的。但是在老子哲學中,更為強調的不是“無不為”,而是“無為”。

很多人沒有理解到這一點,於是說老子是一個陰謀家,老子講“無為”是為了“無不為”。表面上什麼都不做,其實內心裏什麼都在做,內心裏想着一切,做着一切,只是嘴上不說而已。這是對老子的一種誤解。

雖然老子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對韓非子也有影響,韓非子是研究陰謀權術的比較有名的人物,但老子這裏並沒有這樣的因素。

老子思想中更為重要的,還是“無為”,還是“自然”,從“無為”到“自然”。“自然無為”,這是老子哲學的根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老莊論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老莊論道
上一章下一章

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