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溪的意外發現(1)
地獄溪的意外發現
2003年,蒙大拿州拉塞爾保護區的地獄溪組地層,著名的恐龍獵人、蒙大拿州洛磯山博物館的霍納(JackHorner)教授帶領一支挖掘隊正在採集一件暴龍化石。地獄溪組是什麼?地獄溪組在恐龍研究上極為重要,因為它是世界上蘊藏晚白堊世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是已知少數跨越K/T界線K/T界線是指介於白堊紀(CretaceousPeriod,簡寫為K)與第三紀(TertiaryPeriod,簡寫為T)之間的界線。的恐龍化石層之一。使地獄溪名聲遠揚的是1902年在此發現的第一具暴龍化石,迄今世界上24具較完整的暴龍骨骸中有11具是在這裏被發現的。在6500萬年前,地獄溪組是一片廣袤的桃源之地,平原上遍佈小溪與河流,溫暖的氣候與豐富的雨水滋養着大片針葉林與開花植物,與此相適的是大群動物,龍嘯獸嚎鳥鳴,好不熱鬧。所以今日的地獄溪地區雖是鳥不生蛋的惡地,卻成為古生物學家的天堂。霍納帶隊在拉塞爾野生保護區挖掘到這頭暴龍,編號為MOR1125。挖掘結束后,霍納調動直升機把化石從荒郊運至博物館。這時候,一根包裹在圍岩中,殘長約1.07米的大腿骨化石對直升機來說過於巨大,霍納不得不把它切成兩段。古生物研究就是這樣充滿意外,就在霍納還在為如何黏合這兩塊巨骨而鬱悶不已的時候,蒙大拿波茲曼實驗室的古生物學研究生施韋策(MaryH.Schweitzer)卻有了意外的發現。施韋策的同事指出,顯微鏡下那薄薄的化石切片@中好像有一些紅色的小球。施韋策當時就覺得,一定是哪裏搞錯了吧?畢竟,傳統的古生物學觀點認為,動輒上千萬年的恐龍化石里只會留下礦化的不活潑物質,所有的有機物質,如細胞、組織、色素和蛋白質都已經消失殆盡。但眼前的景象卻令人摸不着頭腦,在那淺潢色的堅硬組織里,有一條蜿蜒的血管,一些微小的構造就位於血管中,每顆小紅球都有一個暗色核心,非常類似細胞核。這正是爬行動物、鳥類等非哺乳類動物的血球特徵,因為哺乳動物的紅血球並沒有細胞核。霍納聽到了這個有趣的消息,匆匆趕來,作為一位患有閱讀障礙症、思維方式不同於常人的古生物學者,他註定是施韋策的伯樂。他凝視着顯微鏡下的物體,目瞪口呆,片刻之後,他抬起頭來看着施韋策,皺起眉頭問道:“你認為它們是什麼?”“我沒有主意,但是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確實很像血球,而且出現的位置也符合。”施韋策小心翼翼地答道。“那你就去證明它們不是!”霍納擲地金聲。這一句話改變了施韋策的研究方向,她向這個讓人難以抗拒的挑戰進發了!如果盡全力也不能證明它們不是血球,那麼她就有驚人的大發現!從那時起,施韋策主導的研究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