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份史前大鳥肝怎麼樣?(1)
做份史前大鳥肝怎麼樣?
現代的各種鵝兒掙扎在養殖場中,或生活在竹籠里,或逃竄于田野間,除了人類或野獸的刀叉利齒之外,它們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危險。它們在瘦身後可以遠距離飛行,這也是現生鳥類中的雁形目(Anseri@formes)的通性,這類動物包括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等。但古生物的世界往往出人意料,你一定不會想到雁形目在新生代早期還出現過一種極其恐怖的巨鳥。不知道小鵝們聚會的時候會不會握緊拳頭,悄悄地說:“我們有一個口述的史實,我族在百萬年前,有過巨大的鬥士,那時候,什麼人類的祖先啊,都是浮雲。”另一個接著說:“可不是,屠那些人類的祖先,就像切菜一樣!”它們口中“巨大的鬥士”就是生活在早上新世(距今約530萬年前)澳洲北部的雷嘯鳥(Dromornis)。雷嘯鳥屬於雷嘯鳥類(Dromornithidae),也叫“Mihirungbird”,這是土著語言中“巨型鴯鶓”的意思。雷嘯鳥由歐文於1872年命名描述,根據化石估算,成年的雷嘯鳥站立時身高超過3米,體重可達500千克。與此相對照的是,現今最大的鳥類——鴕鳥,成年個體一般身高2.7米,體重約156千克。話說恐龍滅絕之後,隱忍了1.6億年之久的哺乳動物終於借力革命成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不幸的是,革命的道路總是曲折的,曾經稱霸天下的恐龍仍然留下了一支後裔,那就是鳥類。這些後裔大部分飛向了天空,但也有一些留在了地面,繼續扮演着陸地霸主的角色,雷嘯鳥類就是其中一黑幫。雷嘯鳥類的演化主線就是翅膀縮小而體形增大,靠強健的雙腿和尖利的嘴喙在平原上縱橫馳騁。與如今的非洲鴕鳥相比,它們的腿更粗,翅膀縮小到了可笑的程度。翅膀面積縮小有利於減輕身體前部的重量,並把這部分重量留給巨大的頭顱,這走的幾乎是當年暴龍類演化的老路。雖然發現雷嘯鳥類已經很多年了,但關於其行為及生活習性,仍舊迷霧重重。其中爭議最多的就是它的食性。這也是我們這道菜的關鍵。如果雷嘯鳥類都是肉食性的,那麼其肝就難以類比鵝肝了。不過,自打被發現起,幾乎沒人去質疑包括雷嘯鳥類在內的所有大型不飛鳥都是肉食性動物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