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鵝肝的源頭在哪裏?
法國鵝肝的源頭在哪裏?
鵝肝就像清晨時分一個來自愛人的吻,細膩柔和,在舌尖化開。不管你臉上的皺紋增加了多少,她總是一如既往地給你最甜蜜的一吻。好的鵝肝是那麼的絲般潤滑,完全無需動用牙齒,只要舌尖一舔,它就在你的體溫里化開來,洋溢而出的鮮美只能用大膽浪漫的法國方式來表達了。相傳鵝肝起源於約公元前25世紀的埃及,當時的埃及人發現野鵝在遷徙之前會吃大量的食物,把能量儲存在肝臟里,以適應長途飛行的需要。在這段時間捕獲的野鵝味道最為鮮美。很自然,人們馬上想到了家鵝也可以被過分喂飼,從而得到肥大的肝臟。隨後,鵝肝的吃法被傳至羅馬帝國,但隨着4世紀羅馬帝國的衰亡,鵝肝這種食物也幾乎失傳,只在猶太人那兒保留了下來,直至16世紀傳回法國地區發揚光大。目前,法國的鵝肝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不過,法國人都認為枯燥的史實配不上鵝肝這樣的美味。所以,關於鵝肝,法國人會興緻勃勃地告訴你這樣的故事:高盧人本想在夜間突襲羅馬的丘比特神廟,行動部署得十分隱秘,但是不料驚動了附近的鵝。鵝的叫聲驚醒了羅馬軍隊,羅馬人蘇醒過來,擊退了高盧人,最後還佔領了高盧地區。於是,鵝便成了當時羅馬人的神明,人們熱衷於飼養它們。漸漸地,鵝越養越多,加上沒有節育,結果泛濫成災,羅馬人最後下狠心開吃也吃不過來。而這些多餘的“神明”平時待遇還奇好,吃的都是清熱解毒的無花果,正好養肝,結果歪打正着地造就了美味。前菜羅馬殖民者就這樣為法國人的餐桌帶來了美味的鵝肝。要說最喜歡鵝肝的法國國王,則非“鎖匠”路易十六莫屬。為了迎合他的愛好,飼養工藝和各種新吃法層出不窮,許多人還爭相為鵝肝吟詩作賦。以乾隆皇帝為代表的清朝皇室非常喜歡吃鴨子,還吃出了道“乾菜鴨子”。可是,向來“活在味蕾上”的泱泱中華,怎麼就沒有發現鵝肝這等美味?這已經不可考,但卻引出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家鵝與歐洲家鵝的起源並不一樣!鵝其@實是一個多樣化的物種群,被分成兩大屬:雁(Anser)和黑雁(Branta),家鵝屬於雁屬內的灰雁鵝種(Anseranser)和鴻雁鵝種(Ansercygnoides)。生物學家狄拉卡(J.Delacour)指出,家鵝起源於兩種不同的野生雁種,大部分歐洲鵝種起源於灰雁;而以中國家鵝為代表的亞洲鵝種起源於鴻雁,該學說現已被學術界廣泛接受。歐洲製造肥鵝肝的朗德鵝(Landesgoose),其祖先就是灰雁。同樣的鵝,命運就是這麼不同,鴻雁在中國,那是用來傳書的呢!當然也吃,但起碼不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