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型版來做型染的故事(2)
這還不算什麼,剛才說到的薩摩條紋,是細長線形成的小紋,這種圖案真的是非常困難。第一,移動的時候,必須注意讓細線的天和地(頂端和底端)對齊相連,所以製作型版也非常費工,而且上糊的地方只有縱線,在移動型版的時候,相接處的糊總是很容易重疊在一起,糊有可能會橫向形成一條線,所以上糊一定要從正上方,否則就會歪掉。這是一種需要繃緊神經的工作。看起來好像差不多的矢鱈格子,因為有橫線,做起來就簡單多了。
大概就是這樣。看做的是什麼東西,做法也會有所不同。型版一般可以放上一百片,但是細小的東西,大約也只會用到五十片。
還有,上糊之後的地方,再用手拿着桐木屑附着其上。這項作業是為了在進入藍染時,防止色糊融開變得黏糊糊,造成布料相粘所必須進行的工作。這桐木屑最為穩定,效果也最好,是我們經過多年經驗才測試出來的。
若是只要藍染的話,那麼準備工作到此就完成了。但是像鳶工的伴纏等都還要添上硃色。伴纏不像一般和服色彩豐富,大約都是一色、兩色,而且只是部分上色,所以在這個階段,便是在必要的位置用筆添色。硃色當中有一種叫銀硃的顏料,幹了之後,為了讓它和剛畫上去時一模一樣,就用手拌糊塗上去,然後再鋪上桐木屑。
使用型版的話,大致就是這樣了。但是有時候也得像前面所說的添色,從一開始就得以手來上糊。這通常是在特別訂做的手繪伴纏或絲製品的時候。
若是棉布的最高級手繪品,我們是交給專門畫底稿的人來畫。有人專門畫伴纏的江戶文字和花紋,這不是我們印染師傅餘暇做得來的工作。這種底稿用的是水溶性的畫具,等染好之後可以洗得掉。畫好底稿之後,我們把糊放在筒子裏,用蛋糕師傅擠奶油花那樣的工具,把糊擠在底圖上。
若是絲製品,我們家是絕對不用型版之類的來上糊,絲布一定都是用手來上糊的。絲布用的糊不能含石灰,用的是特別調給絲布用的。若是用了加石灰的糊,絲布的白底就會變色;但糊里不加石灰,黏性會不夠,所以不能用型版。
不管是一流的棉織品,還是絲織品,一旦花紋太細緻的話,我們的能力還是有限,有時候花一整天只能幫一片型版上糊;所以就有一種上糊師傅,他們是專門幫人做上糊工作的。畢竟這種工作再怎麼樣都得靠親身體驗才能學得了。從前東京藍染店的工作,就是分為畫底圖的師傅、雕型版的師傅、上糊的師傅和染布的師傅。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術業有專攻的複雜工作。我們家雖說是東京藍染坊的傳統,但從江戶時代開始就分工作業,我這裏就只堅持守着染布這一塊,因為分工作業有其存在的理由。
照這些步驟,坯布終於上完糊,之後等它風乾,再進入下一個“吳入”的步驟。將生大豆冷卻后碾碎擠出來的大豆汁,混入松煙墨(粉),然後用刷毛塗在要做藍染的部分,這個過程就叫做吳入。這是利用大豆的蛋白質,可以使藍染的附着力更好。只用豆汁也可以染,但藍色里有分紺(藏青)、納戶(青綠色)、濃花(天青)到淺蔥(蔚青)等好幾個色調,這就得靠松煙墨來(色色小說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