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綿豆腐的好臉色、壞臉色(3)
接着放上竹簾,蓋上蓋子,再以砥石那麼大的鐵塊壓在上面。有時用一塊,有時用兩塊,視狀況而定。因為是用木綿布過濾,豆腐會附着在布的網眼上,所以才叫做木綿豆腐。豆腐成形的狀況會使得壓水的時間有所不同,平均來說是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鐵塊用一塊、兩塊還是三塊,也是看狀況來添加。如果壓水不理想,或是重物壓太久,那靠近布的邊緣——我們叫它“耳朵”,就會變硬;做出來的豆腐會變成中間部分很嫩,但邊緣太老。挑剔的客人特別不喜歡耳朵部分。總之,不管怎麼都得從中間部分開始賣;賣到只剩邊緣部分時,會先向客人說明:耳朵的部分請用菜刀切掉哦。這樣豆腐就會很好吃了。耳朵還分上耳和底耳。底耳的部分不粘布,凝結時位在最上面,也是最後凝結的部分,照理說那裏是最嫩最好吃的;所以如果把底耳切下來,應該最美味。
木綿豆腐的型箱通常可以做出六十塊豆腐。切割的方法按照裏面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型箱的排水圓孔有顯示五等分、八等分、九等分、十等分、十二等分等的刻度。以木綿豆腐來說,縱向最大側面先分成五等分,接下來再從頂面切成兩等分,然後各別切成六等分。這就是一塊豆腐的大小。最後把水瀝干就完成了。
做完第一台豆腐,大約需要兩個小時。若從五點半開始做,就是七點半完成。接下來的工作,就算像我這樣用最原始的方法,也只要一小時就可以做出一鍋份的豆腐。這是因為第一次做時鍋還是冷的,等到再開火時,鍋已經暖了,時間可以縮短一些。續煮時間花上一小時,跟其他同業比起來還是太慢了些。我們家從戰前父親就是這麼做豆腐的,我現在也還跟隨我爸的做法;如果做得不夠細心,就做不出細緻的豆腐。
六升五合的大豆通常可以做出一百二十塊、三百二十公克的東京豆腐。豆腐的形狀有許多種,到各地區去,有些豆腐的表面積特別大。所謂的東京豆腐就是大家平常吃的豆腐啦。我記得戰後剛開始是兩百七十公克。
(色色小說由於物價一直往上漲,大豆原料也變貴,所以豆腐也漲了好幾次價。一旦漲價,客人的反應就不太好,所以剛開始時,只要漲十元,我們就多給十元分量的豆腐。不過老實說,過了十天半個月,客人對這價格也慢慢習慣了。一丁百元的豆腐賣一百一十元,經過十天之後,豆腐的大小就會恢復原狀了。這種情形也是有的。以現在來說,三百二十克就是一丁豆腐的標準重量了。
聽說豆腐有八成都是水分,豆腐的味道本來就是很微妙的。做好的豆腐大約八小時之內可以保持原味,美味可口。現在有冰箱,把豆腐放在水裏,放進攝氏十度左右的冷藏庫,擺上八個小時也不會變壞;但味道和風味全然不一樣。
如果對豆腐的味道不太講究的話,可以在豆漿里加進鹽滷,適當攪拌一下,就是塊豆腐了。不過若要像今天做的豆腐一樣,既能做成冷豆腐,又能做湯豆腐,這恰如其分的凝固度以及口感細滑度,可就是日本人獨門的工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