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3)

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3)

然而,就是在這種繁榮景象的表象下,美國的國力卻在悄悄地衰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惡化:生產率由上升轉為下降。與此同時,工資福利水平卻在不斷提高,1968年單位勞動成本上升了4%,1969~1970年上升了6%,1970年後工資上升幅度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越南戰爭的升級和“偉大社會”建設導致的社會開支猛增,使政府的財政赤字於1968年曾創紀錄地達到252億美元,到1971年6月底美國的財政年度結束時,這一數字仍維持在232億美元。

1969年,尼克遜上任,為了緩解財政和外貿的雙赤字,政府採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同時美聯儲也提高了利率。但是,政策實施不到半年,失業率便急速飆升,而同期GDP卻出現大幅下滑。

尼克遜總統於1971年8月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宣佈了他的“新經濟政策”——第一階段實行為期3個月的工資物價管制。同年10月,尼克遜再次向全國發表講話,開始了“新經濟政策”的第二階段。但這一次,反對的意見開始強烈起來。而且人們很快就發現,為實施工資、價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資委員會和物價委員會實際上根本不起作用。

因擔心工會可能從監督機構中撤出代表,工資委員會一再作出讓步:先是宣佈認可延期未加的工資增長,並確定每年工資增加的標準線為5.5%,后又同意煤礦工人增加15%的工資。

物價委員會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一開始,它就批准了兩家鋼鐵公司生產的白鐵皮提價。在不到3周的時間,全國1500家大型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價申請,而被批准與被否決的比例竟達20∶1。結果,1972年物價在管制的條件下仍然上漲3.2%,失業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尼克遜因食品價格猛漲和“水門事件”的困擾,於6月不顧一切地再次實施價格凍結。結果是災難性的:市場上見不到牛肉的蹤影,食品貨架上空空如也。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遇到了短缺。這種舉措雖然令通貨膨脹率得到了暫時的控制。但是,這種抑制型的通貨膨脹無法持續,最後不得不取消了控制抑制。這時,美國政府^H小說轉而採取財政金融雙緊政策來控制物價。雖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糧食、石油、魚粉等必需品價格還是在不斷猛漲。

屋漏偏逢連夜雨。1973年10月,中東地區爆發新一輪的戰爭。石油出口國組織為報復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決定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工業國家實施石油禁運,油價隨即急速升至每桶12美元,升幅達4倍之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球大趨勢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全球大趨勢2
上一章下一章

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