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Facebook的心理學背景(5)

第三章 Facebook的心理學背景(5)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Milgram)曾提出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SixDegreesofSeparation)”。他認為,地球上任何兩個人之間都可以建立聯繫,這種聯繫的建立最多需要經過六個人。從六度空間理論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想認識陌生人,可以通過朋友的“朋友”聯繫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由朋友介紹或者發生聯繫,顯然比在網上自己認識更值得信任。扎克伯格把這一理論很好地落實到了Facebook上。在Facebook上,人們不僅會加自己的同班同學為好友,還會通過同學認識其他學校的朋友,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關係顯然更值得信任,而且花費的時間成本會很低。

因此,在Facebook上,用戶不僅可以與朋友進行點對點的溝通和交流,還可以進入朋友的社交圈子,和他的朋友成為朋友,從而在網絡上實現現實生活中社交關係的拓展。在實名制的社交網絡中,人們不僅能認識一個人,還能進入其社交圈,更詳細地了解這個人,這就像人們所談到的:“Facebook又讓人們回歸了小鎮生活,在那裏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做什麼。”

不得不承認,以實名製為基礎的Facebook正在改變人們聯繫的方式。現在人們沒必要再交換名片,也不用再千方百計地記住一個人的郵箱和手機號碼。你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然後利用Facebook上的目錄功能查找對方的姓名,就可以在他的主頁+激情。

世界將極度透明

很多人都在使用Facebook,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因為Facebook上的真實性而選擇了逃離。據一家權威機構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5月Facebook美國用戶數首次出現下滑。而用戶逃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用戶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搬到網絡上時,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比如,一位Facebook用戶就曾談到,她加入Facebook是想找回自己的社交生活。但她發現,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會被朋友拍照,然後上傳到網絡上。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她不得不處處小心,這讓她感覺很累。

可是,在面臨用戶質疑甚至用戶下降的事實時,扎克伯格並沒有選擇妥協,而是繼續採用實名的方式運營Facebook。在扎克伯格的觀念里,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透明,才有利於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因為在一個透明的社會裏,人們將會為自己的行動後果負責,也會表現得更加有責任感。所以,他說:??“你有不同面孔的日子--對工作上的同事表現出一副面孔,而對生活上的朋友表現出另一幅面孔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在扎克伯格看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徹底地透明。即便很多人想把職場生活和私生活分開,也將是不可能的,因為關於一個人的信息會在各種場合傳播,“世界的透明度將不允許一個人擁有雙重身份”。

基於這種透明和分享的觀念,扎克伯格認為:最好不要徒勞地抵制世界發展的潮流,否則會被市場淘汰。

顯然,扎克伯格對於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論斷過於理想化甚至激進,而Facebook要推動實現世界透明的目標甚至讓人覺得可笑。但是,他就像是史蒂文·史匹堡(StevenAllanSpielberg)導演的《人工智能》中那個一心想成為真人的機械人小孩戴維一樣,擁有一個在別人看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然後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影片最終,戴維在媽媽的旁邊安靜地睡著了,他實現了自己變成“真小孩”的目標。扎克伯格並不缺乏戴維式的勇氣與決心,就像他所說的:“讓人們更加公開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過我認為我們能行,只需要時間。”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Milgram)曾提出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SixDegreesofSeparation)”。他認為,地球上任何兩個人之間都可以建立聯繫,這種聯繫的建立最多需要經過六個人。從六度空間理論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想認識陌生人,可以通過朋友的“朋友”聯繫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由朋友介紹或者發生聯繫,顯然比在網上自己認識更值得信任。扎克伯格把這一理論很好地落實到了Facebook上。在Facebook上,人們不僅會加自己的同班同學為好友,還會通過同學認識其他學校的朋友,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關係顯然更值得信任,而且花費的時間成本會很低。

因此,在Facebook上,用戶不僅可以與朋友進行點對點的溝通和交流,還可以進入朋友的社交圈子,和他的朋友成為朋友,從而在網絡上實現現實生活中社交關係的拓展。在實名制的社交網絡中,人們不僅能認識一個人,還能進入其社交圈,更詳細地了解這個人,這就像人們所談到的:“Facebook又讓人們回歸了小鎮生活,在那裏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做什麼。”

不得不承認,以實名製為基礎的Facebook正在改變人們聯繫的方式。現在人們沒必要再交換名片,也不用再千方百計地記住一個人的郵箱和手機號碼。你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然後利用Facebook上的目錄功能查找對方的姓名,就可以在他的主頁+激情。

世界將極度透明

很多人都在使用Facebook,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因為Facebook上的真實性而選擇了逃離。據一家權威機構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5月Facebook美國用戶數首次出現下滑。而用戶逃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用戶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搬到網絡上時,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比如,一位Facebook用戶就曾談到,她加入Facebook是想找回自己的社交生活。但她發現,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會被朋友拍照,然後上傳到網絡上。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她不得不處處小心,這讓她感覺很累。

可是,在面臨用戶質疑甚至用戶下降的事實時,扎克伯格並沒有選擇妥協,而是繼續採用實名的方式運營Facebook。在扎克伯格的觀念里,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透明,才有利於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因為在一個透明的社會裏,人們將會為自己的行動後果負責,也會表現得更加有責任感。所以,他說:??“你有不同面孔的日子--對工作上的同事表現出一副面孔,而對生活上的朋友表現出另一幅面孔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在扎克伯格看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徹底地透明。即便很多人想把職場生活和私生活分開,也將是不可能的,因為關於一個人的信息會在各種場合傳播,“世界的透明度將不允許一個人擁有雙重身份”。

基於這種透明和分享的觀念,扎克伯格認為:最好不要徒勞地抵制世界發展的潮流,否則會被市場淘汰。

顯然,扎克伯格對於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論斷過於理想化甚至激進,而Facebook要推動實現世界透明的目標甚至讓人覺得可笑。但是,他就像是史蒂文·史匹堡(StevenAllanSpielberg)導演的《人工智能》中那個一心想成為真人的機械人小孩戴維一樣,擁有一個在別人看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然後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影片最終,戴維在媽媽的旁邊安靜地睡著了,他實現了自己變成“真小孩”的目標。扎克伯格並不缺乏戴維式的勇氣與決心,就像他所說的:“讓人們更加公開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過我認為我們能行,只需要時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Facebook之父馬克.扎克伯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Facebook之父馬克.扎克伯格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Facebook的心理學背景(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