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中的清晨(11)

迷霧中的清晨(11)

公元12世紀,迦訶達婆羅王朝(Gahadavala)統治期間,迦屍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

這個印度教王朝將首都中心設立在羅西迦高地上,他們留下了許多銘文,顯示阿提耆薩瓦神廟是當時的宗教信仰中心,許多重要的沐浴儀式與奉獻祭典都在這裏舉行。

這個時期的政府對宗教的態度是寬大的,就算國王信奉毗濕奴,其嬪妃仍然可以是佛教的支持者。

公元1206年,伊斯蘭教勢力入侵印度,第一件事就是剷除異教。當時的迦屍被稱為貝拿勒斯(Banaras),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城中許多神廟受到摧毀,原基址被蓋上了清真寺;城郊的鹿野苑也被破壞殆盡,這個諸神的城市就此黯淡了五百年。

直到17世紀末,蒙兀兒帝國瓦解,貝拿勒斯在英國殖民下,終於再次回到印度教王朝手中。

在接受殖民的二百多年間,英國並未限制宗教,卻對這個城市的風貌做了極大的改變:他們帶進了現代文明,拓寬小巷、填湖造路,讓印度教徒大規模重建寺廟,使貝拿勒斯完全脫離了古代迦屍茂林清流的形象。

1887年元月,馬拉維亞橋正式開通,羅西河階自此失去了其渡口的重要性,而羅西迦高地也就慢慢地埋沒在歷史塵煙中。

如今,只有風塵僕僕來到這兒的五津朝聖者(PanchatirthiPilgrimage)才能讓人想起,這瓦魯那桑崗姆(Sangam,匯流處)曾經擁有多麼神聖輝煌的過往歲月!

我們既然找到了瓦魯那河,也就不再追究賈迦那之前的胡言亂語,在兩河交流的瓦魯那桑崗姆待了一會兒,就讓他調頭南返了。

來的時候船兒是盪在河心,只能遠遠望着兩旁的風光,回程時卻得沿着河岸而行,許多細節就一幕一幕印入眼帘。

一部分河岸並不賞心悅目,荒蕪的景象令人感到凄涼,河水的污染非常嚴重,這當然是因為那個大排水溝的緣故,黑色的沙土堆積在岸邊,隱藏着一則一則孤苦的故事:每隔一小段路,就會看到河水衝過黑土,揭露出一具骨骸有時是一顆頭顱骨嵌在沙中,有時是一排胸肋骨,吸引了大群烏鴉聚集搶食;有時是一副完整的骨架,包在腐爛的衣服里,還維持着死亡時的姿勢,像是努力想爬到恆河中似的;還有一個小男孩,離世不久,緊閉着雙眼,兩手萎$淫蕩,身體剛開始腫脹,在水中載浮載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瓦拉那西迷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瓦拉那西迷城
上一章下一章

迷霧中的清晨(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