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的主旋律(2)

荷里活的主旋律(2)

荷里活有時也宣傳較具體的美國觀念,比如《龍城風雲》證明司法程序的重要性,明確反對民眾私刑;《12怒漢》展現陪審團制度對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保護,等等。

但是,隨着荷里活幾大電影公司成為國際商業集團的一分子,其產品的商業屬性越來越濃厚,美國地域色彩則相對薄弱。

冷戰結束后,荷里活曾經一度為找不到虛擬壞蛋而苦惱蘇聯不再是西方公認的威脅,把任何其他民族刻畫成反面角色,美國境內的該民族人士便會示威抗議,而且該國市場也會失去。

結果,越來越多的美國片把美國政府或美方塑造成反角。這裏面可能有荷里活左翼人士宣洩的因素,但更多是出於商業需求,而非對社會或政府的嚴肅批判。

這種情況在911以後曾發生微妙的變化,當時有官方人士找荷里活談話,希望他們藉助手中的強勢宣傳工具在海外推廣美國價值,美其名曰

“讓世界了解美國”。但這種軟壓力的效果並不顯著,因為荷里活的上帝不是華盛頓,而是觀眾,而海外市場的比例越大,影片的美國味就越發淡薄。

美國政府唯一能施加影響的,是對於製片商的有選擇支持,這主要表現在涉及軍事題材的作品上。

當影片塑造的美方形象過於負面時,五角大樓便會拒絕出借軍事基地作為拍攝場地,拒絕租借軍事器材;反之,它可以用盡量低廉甚至免費的方式,提供各種設備和人員。

《空中勇士》、《恐懼的總和》、《黑鷹墜落》、《珍珠港》等影片便得到國防部的一臂之力。

從內容上,最接近我們意義上

“主旋律”的荷里活影片,可能是正面描寫美國官方或軍方人物及美國國策的作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空軍一號》和《深入敵後》,但這種分法忽略了作品的功能和藝術價值。

比如上述《深》是一部源自真實事件卻平庸至極的娛樂片,《空》是一部純屬虛構的優秀娛樂片,而《拯》是戰爭片的一道分水嶺,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

但該片不可能誕生於二戰期間,因為當時美方對慘烈的戰況採取嚴格的過濾措施,將真實經過漂白后才呈現給公眾。

影片上映后,軍方對史匹堡和湯姆漢克斯大加褒獎,但實際上該片對戰爭描寫的突破,是反美方對戰爭報道的一貫政策之道而行之的。

總之,主旋律與否,跟作品的藝術性和娛樂性沒有必然的關聯,一切皆+激情看創作者的發揮空間和表現功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上一章下一章

荷里活的主旋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