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一樣又不一樣的電影(3)

類型:一樣又不一樣的電影(3)

007是有驚無險的驚險片,配以計量固定的戀愛和搞笑元素。這個模式點中了觀眾的主要穴位,一拍再拍越發不可收拾,到前幾年甚至派生出一批變奏產品,如《非常小特務》、《王牌大賤諜》、《極限特工XXX》等,難怪有專家表示,007已經躋身次要類型(subgenre)的行列.說起

“drama”,現通譯為

“劇情片”,我一直覺得欠妥。難道哪種類型沒有劇情?按我的理解,

“drama”的正確涵義是

“正劇”,因為它是相對

“comedy”(喜劇)而言的。這個詞在不同的上下文可以有或寬或窄的意思,故常遭誤解。

現在有些專業人員譯成

“文藝片”,然後將更小眾的文藝片(依然屬於

“drama”範疇)稱作

“藝術片”,相當於英文的

“art-housefilm”,英語中的確有這個說法,但一般不算作一個類型。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看電影時會有意無意比較所看影片和以前同類影片的異同,但因每個人的求新欲不同,作出的反+激情應也會有很大差異。

看完《英雄》,有人說這算什麼武俠片,意即這離傳統武俠片的模式太遠了;也有人說,這不就是武打加《羅生門》嗎,意思是雜交程度還不夠。

在變與不變之間,觀眾會犯葉公好龍的毛病,天天責怪編導缺乏創意,但一旦看到有天才有靈感的如查理考夫曼作品(《改編劇本》等)就躲得遠遠的;而創作者最常犯的錯誤是低估觀眾的接受能力,尤以荷里活大片為甚,為了讓世界各地的觀眾能都輕易消化,非得加工到毫無特色為止。

如《特洛伊》,與其說瀰漫著古代愛琴海的硝煙,不如說灑滿了今日南加州的陽光。

荷里活在類型取捨上通常作商業考量,一般不會孤注一擲,而是把籌碼分佈在盡量多的類型上。

比如《珍珠港》是一部男性青睞的戰爭片,同時是一部女性中意的愛情片,裏面又加插了不少笑話和一個令人矚目的黑人角色。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成功,能討很多人的歡心,反之誰都不買賬這是商業化運作的結果。

可以想像,市場調查專家會發表高見:青少年喜歡無厘頭喜劇,女性偏愛樂而不淫的性感,成年男子希望看到盡量暴露女性嬌膚和輪廓以及拳打腳踢的火爆場面,把這幾類觀眾加在一起,這部影片想不賣座都難。

於是,像《霹靂嬌娃》那樣的白痴影片便應運而生。類型跟人一樣會有生老病死。

工匠型的影人往往跟着別人屁股跑,什麼片好賣拍什麼;多一個心眼的則會嘗試嫁接,看一看馬加驢會不會等於騾。

米高摩爾拍的紀錄片很有喜感,以損人為樂趣,屬於充滿喜劇元素的紀錄片。

若把這個模式反過來,拍一部酷似紀錄片的喜劇,如何?《搖滾萬歲》(ThisIsSpinalTap,1984)就是這樣一部偽紀錄片,俗稱

“mockumentary”,任何迷戀搖滾的朋友都應該一看。不過這個模式如果哪天有人搬到愚人節假新聞極為罕見的中國,一定會有專家義正詞嚴地說:這很不嚴肅,會誤導觀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上一章下一章

類型:一樣又不一樣的電影(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