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經濟學教育的解毒劑(3)

譯後記 經濟學教育的解毒劑(3)

特別是書中還大量論述了轉型國家的案例,這使它在俄羅斯和東歐甚至比在美國還受歡迎。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對經濟學的熱衷,看來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用第八版的序言中的話來說,這些人亟需的不是將經濟學作為“智力體操”,而是在一線實務中理解市場如何運作,找到何種制度對於確保分工與合作不可或缺。與專業教材和通俗讀物相比,本書同樣更適合這類讀者。

正本清源的經濟學

回到開頭說的那場化干戈為玉帛的見面。在我的勘誤表中,有一段原始譯文是這樣的:“指責價格是錯的,不反映成本和收益的真實價值,這就等於否定了整個市場過程……這不是對效率的批判,而是對現存的產權體系及總體的遊戲規則的批判。”

給人的印象是作者是在極力維護一些信條,而在市場經濟下,“效率”是不能被批評的。那我們應該怎樣討論房價、看病貴等問題呢?或許經濟學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普通人可能認為沒問題,但連經濟學家看過沒覺得有問題,這就意味深長了。其實原文是這樣說的:

“因為其沒能反映實際成本收益,而批評某個價格是錯誤的時候,我們其實反對的是決定價格的那個過程。這並非是對“效率”概念本身的批評,而是對現有的產權體系和其所構成遊戲規則的批評。”

原來經濟學中一直在追問“對誰而言的效率”,對於市場過程背後遊戲規則的反思和博弈,各方都有權利參與。

第十二版的中文版,是一個幾乎重新翻譯的版本。因為譯者深信從正本清源的準確介紹做起,有利於克服經濟學引入中國后遇到的一些問題:不套公式,是對“黑(色色小說板經濟學”乃至“金融鍊金術”的解毒;不搗糨糊,是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言辭經濟學”的解毒;通識教育,則是對只講求個人算計的“小乘經濟學”的解毒。

只是講經濟學原理的書,其實比專業類的書籍更難翻譯。案例是生活化的,用詞是俚語化的,行文是論辯式的;特別是大量使用虛擬語氣、反問與各種修辭,如果譯錯意思就完全相反。譯者從第九版開始一直跟蹤此書,翻譯時是將原書逐字逐段輸入電腦對照着譯的,前後歷經三年。這種不計成本的方式,似乎並不太符合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於是這三年中,翻譯基本佔據了我的周末和節假日,其間斷斷續續竟然沒有放棄,這有賴於多方的因緣:首先要感謝十一版的譯者馬昕和陳宇,任何改進都是在邊際上做出的,特別是習題部分的譯文基本沿用了前一版。出版社的兩位編輯雲逸和徐樟,對每章內容不厭其煩地往來三輪修訂,這讓本書得以自信地面世;而他們對質量的認同,寬容了我一再犧牲進度。另外真心謝謝北京大學的蘇美東和徐真真小姐,她們協助進行了大量校對工作,作為學生的第一手閱讀感受對翻譯是寶貴的提醒。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年輕人選的路少有人走,看似不是最優的,但有一種思維方式打動了我,謝謝你們理解我遵從自己的理想。

史晨

於2011年平安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上一章下一章

譯後記 經濟學教育的解毒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