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直道(7)

梁家直道(7)

梁漱溟的寬放教育貫穿始終,他的教育顯然是成功的。1944年梁漱溟再婚時,培恕不願意接受後母,抄一首寫孀婦的詩“故人恩義重,不忍復雙飛”給父親看。梁漱溟看後點點頭,就算父子交換意見了。

他的家教使得兒子在多災難的世紀得以平安度過,梁培寬、梁培恕一生不喜出頭露面,為人低調。大概正因為如此,兩人在歷次運動中都沒有遭到太多的磨難。

梁先生晚年給兩個兒子打了個電話說,我老了,需要你們照顧。郭齊勇教授曾對梁培恕先生說:“你很幸福,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需要你繼續工作。”

梁家兄弟在父親去世后相繼退休,他們想到了應該研究整理父親的文稿。兄弟倆的分工不同,培寬負責父親的全集編撰出版,培恕則負責撰寫父親的傳記作品。梁培寬說:“我們哥倆一直在整理父親的文稿,邊整理邊開始了解他。年輕時候只是知道他有什麼書或是關心什麼內^H小說容,但沒有深入進去。到現在才算有些了解。但也很困難。”

兄弟兩人一生的職業事業跟父親沒有多大關係,卻在退休后投入了向父親志業的世界。他們的見解也不流凡俗,梁培寬說:“他不是一個很淺薄的人,不是一個只顧自己的人。他的有些主張肯定是錯的,但有些看法卻值得參考。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在自我修養上是比較無私的,比較無我。在破‘我執’上下了功夫。”

梁家兄弟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父親遺著的工作中,並為父親編輯出版了八卷本600多萬字的“全集”,以及“自傳”、“傳”、紀念集、書法集等,接待了國內外很多的梁漱溟研究者。在整理出版父親著作所得的數萬元稿費中,只留下了買一台電腦(供繼續編選著述用)用的幾千元錢,其餘的全部以梁漱溟的名義捐給了當年梁氏所辦的勉仁中學(即現在的勉仁職業學校)。有人問梁培恕先生原因,梁笑着說:“不為什麼,我們只覺得這樣做比較好。”孫子梁欽東向祖父求字,88歲的梁漱溟錄諸葛亮《誡子書》,令其研讀自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客1201·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史客1201·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梁家直道(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