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朝的盛衰周期(4)
如果一個政府的核心團體足夠開放,可以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不斷地面對新問題,這樣的核心就不會和百姓脫節。百姓聚合而成的社會力,也可以不斷地和公權力對話,將百姓的需要回饋到公權力,使國家共同體成為為大多數百姓求安定、謀福利的力量。前面所說的興亡盛衰周期,就可以拉得很長,甚至於不會發生。現代社會有民主制度,能夠不斷地更新政府,也不過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當然,以今天的美國而論,掌權者並不一定在政府之中,也可能在企業界,大企業的共同力量,足以影響政治權力。但是,大企業的領導層,也可能是一個封閉的集團。實際上,美國最近多少年來,由於大企業圖利之心太切,對於社會公益已經不太關心。於是,以企業界為代表的社會力和政治力的結合,造成了政治力相對僵化的狀況,即使換了政黨,也很難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因此,盛衰興亡即使在民主政治之下也會發生,只是它的周期可能會拉得長一點。就比如說美國,從開國到今天,也有二百多年了,今天衰象已現,我們只盼望在如今這個開放的社會裏,可以出現新的社會力,以制衡金錢和政府權力的結合。
強人政治的不穩定性
秦漢到隋唐之間,常有強人政治出現,甚至於強人篡位,創立新的朝代。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每個朝代都是強人建立的,政權的轉移往往只是中央執政者的改變,一般老百姓一睜眼,忽然發現有了新皇帝。這種改變構成的朝代,國祚不會長,老百姓受到的驚擾倒也不算多。可是這@樣的改朝換代,往往只在中央換一些新人,其中有些人可以感受到老百姓的需求,有些人卻只是因為人在權力中心,順手牽羊,竊取了政權,並沒有改變僵化的中央政權的意願。宋代以後,篡竊現象幾乎不再出現,無論權力核心如何和無效,卻沒有強人取而代之。這種現象出現,有一部分是因為宋代以後,君臣倫理的思想變成儒家的正宗,一般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都不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改天換日。只有老百姓實在窮而無告,才會鋌而走險,揭竿而起,造成巨大的民變。明代的流寇和清代的屢次變亂,都是這種例子。
清末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湘軍①以士大夫力量崛起民間,居然一舉平定大亂。可是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明知清政府已經不堪,卻不敢取而代之;清末民間處處有維新改革的呼聲,可高官疆臣都不敢有脅迫中央改變的行為;甚至義和團運動②時,罪魁禍首慈禧太后已經逃到西安,東南封疆大吏敢於提出東南自保③,卻不敢要求慈禧釋放光緒,另外組建一個可以進行改革維新的政權。這兩個例子,正是說明意識形態在成為欽定的正宗時,拘束人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