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1)

譯者前言(1)

譯者前言

阿馬蒂亞·森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著述甚豐。他因對福利經濟學所作的重要貢獻而被授予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著作在那之後被陸續介紹到中國。已經出版的漢譯專著就有商務印書館的《貧困與飢荒:論權利與剝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慣於爭鳴的印度人:印度人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論集》,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以自由看待發展》、《理性與自由》和《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想》等。這些作品大都橫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個領域,不僅體現了森的廣泛涉獵和深厚積累,更表明了森對於貧困、飢荒、剝奪、不平等等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以及與此相關的自由、人權、民主與正義等理論問題的深切關注和嚴謹思考。

在本書中,森對以往所作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提煉,並系統地將其納入關於正義問題的理論框架,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正義的理論,以及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正義理論。關於為什麼需要一個正義的理論,即為什麼需要超越,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於不公正的直觀感受上這一問題,他的回答是:這是因為我們必須通過理智的審思來對感官信號進行批判性考察,才能確定我們目睹的悲劇是否可以成為譴責的依據,才能將不可抗阻的天災與本可預防而未能阻止的區分開來,才能將我們的視野由對於慘狀的單純觀察和施救,轉向對於其中不公正現象的深刻分析和解剖。森同時承認,這個世界上存在諸如歧視、迷信等非理智,但理智的運用可以消除或減少這些仍然以某種理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非理智。而迴避理智的人,往往都是手握公權的衛道士。這也與森的正義思想(即我們並非尋找絕對的正義,而是致力於減少明顯的非正義)相一致。

關於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理論,森明確指出,正義問題所需要的是這樣一個框架,即:關注實際的生活與現實,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規則之上;關注如何減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於尋找絕對的公正;可以遍佈全球,而不只是局限於某個國家的邊界範圍以內;允許多種不同的正義緣由同時存在,而不是只*允許一種正義緣由存在。基於此觀點,森選擇從現實切入,通過公共理性的視角在全球範圍內來界定正義的原則。事實上,這種基於理性來認識正義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並非僅源於西方世界的傳統,在諸如古印度等世界其他地方早已有之;也不是人類思想史上僅有的一次選擇,因為縱觀古今,都可以看到着眼於制度安排的先驗主義與着眼於現實的比較主義這兩種觀念之間的並存與對抗。

下面將對本書的要點進行歸納和闡發,以便讀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書的主旨與邏輯。最後將對譯文中的某些表述作必要的說明和詮釋,以方便讀者的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正義的理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正義的理念
上一章下一章

譯者前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