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理智與客觀(11)

第1章 理智與客觀(11)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通過思考來辨別那些本無傷害他人之意,實際上卻造成了這種後果的行為。例如,如果錯誤地認為不增加糧食供給飢荒就無可避免,那麼,由於增加糧食供給難以迅速實現,災禍就有可能不斷上演。上百萬人可能會由於不理智的宿命思想和故作鎮定地假裝尊重現實與常識而不採取行動,甚至死於非命。我在PovertyandFamines:AnEssayonEntitlementandDeprivation(Oxford:ClarendonPress,1981)和在與讓·德雷茲(JeanDrze)合著的HungerandPublicAction(Oxford:ClarendonPress,1989)中探討過飢荒的原因以及預防飢荒的必要政策。這說明的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即錯誤的理論會導致致命的後果。關於這一點,見DevelopmentasFreedom(NewYork:Knopf*andOxford:ClarendonPress,1999)andSabinaAlkire,‘Development:AMisconceivedTheoryCanKill’,inChristopherW**Morris(ed,AmartyaSe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SeealsoCormac*VGrda,Famine:AShortHistor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9)**其實,飢荒是容易控制的,部分原因在於飢荒一般只波及一小部分人(很少超過5%,幾乎不會超過10%),並且可以採取一些臨時性措施,比如創造緊急就業機會,以使災民獲得臨時的收入去購買食物,來重新分配現有的糧食儲備。誠然,食物越多事情就越好辦(有助於食物的公共分配,而且市場上食物充足也能保證價格穩定),但這並不是一項救助飢荒的絕對必需的措施(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以及在需要緊急救援時不作為的理由)。由於在災難中失去所有收入是人們餓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過提高這些人群的購買力對食品供給採取較小規模的再分配,以避免有人餓死。進一步而言,既然絕大多數飢荒受難者經常罹患或死於常規疾病(由於飢荒蔓延導致虛弱無力與疾病傳播),那麼衛生保健和醫療設施應大有用武之地。1943年孟加拉大飢荒中超過五分之四的死亡人數直接與該地區的常見疾病有關,而單純餓死的人數不到總數的五分之一(見本人的PovertyandFamines(Oxford:ClarendonPress,1981)中的附錄D)。在其他飢荒中也能看到類似現象。尤其請見AlexdeWaal,FaminethatKills:Darfur,Sudan,1984**1985(Oxford:ClarendonPress,1989);也見其FamineCrimes:PoliticsandtheDisasterReliefIndustryinAfrica(London:AfricanRightsandtheInternationalAfricanInstitute,1997)。我在TheOxfordTextbookofMedicin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的“人類災難”(HumanDisasters)這一條目中,對這一問題已有評述。

再來看另一個終於開始得到應有重視的例子,那就是對自然環境的忽視與破壞。日漸明朗的是,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是一個與人類行為的負面效果緊密相連的問題,但該問題並非源自當代人對後代人的傷害之意,或對後代人利益的刻意漠視。由於缺乏理智的思考與行動,我們目前仍未對環境採取足夠的保護措施,對保障優質生活持續性的要求也缺乏足夠的重視。為了防止人的無知或漠視而導致的災禍,我們需要批判性的審思,而非僅僅對他人心存善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正義的理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正義的理念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理智與客觀(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