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六鎮
拓跋鮮卑歷514年,西魏太祖八年,柔然汗國犯境。春四月,西魏太祖拓跋不破兵進瀚海,大破柔然,北逐柔然三百里,封興安山而還。春五月,太祖薨於瀚海,中軍衛宇文歡降柔然。后,柔然可汗敗西魏軍於蘇尼特左旗。
是年,柔然建受降城——《西魏書◎太祖八年》
西魏自太祖拓跋不破開國以來,柔然汗國便屢犯國境。而最甚的一次是在拓跋鮮卑歷514年,也就是西魏太祖八年。
這一年,柔然汗國的騎兵四路出擊,其中兩路越過長城,進犯西魏國內。這其中,有一支大約千人的游騎竟然打到了帝都城下,在耀武揚威了一陣后揚長而去。這樣的行為,絕對是對一個新興政權的莫大挑釁。不過在此刻,柔然人卻顯然是低估了他的對手對於此事所做出來得回應。
面對於如此強烈的挑釁,西魏大帝拓跋不破冷靜的從西方的大食帝國撤軍,並與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境協議,以騰出手來對付柔然。
而方遇慘敗的大食國則好像垂垂瀕死之人又得到了一種療傷聖葯一樣,一邊與西魏帝國劃地賠款,一邊暗自祈禱西魏與柔然最好是打得兩敗俱傷,不過他們的官員們對國內的民眾們則聲稱,敵人乃是有感於他們哈里發的神威,惶惶而退。隨後,拓跋不破在回軍途中於張掖郡設立西域都護府,以督新近划如版圖的天水,敦煌等鎮。
爾後,便到了柔然汗國對西魏帝國還債的時候了。
拓跋不破在安頓完西部邊境之後,旋即舉國興兵五十萬征伐柔然,隨軍的各路王公就有六十四人之多。在經過了幾次試探性的交鋒后,兩國於柔然汗國瀚海之南的大草原上決戰。戰役開始時,西魏軍隊以武剛車結陣護住中軍,拓跋不破親自率軍抵擋柔然鐵騎,兩軍大戰一日一夜,正當雙方混戰的連最後一個預備隊都用上的時候,西魏揚威將軍藍玉,車騎將軍蕭天生,葉城公、輕騎將軍長孫斤率西魏左右兩路騎兵從敵後方突然殺出,柔然軍大驚,隨即潰敗,魏軍全軍追擊,大勝。這一役,西魏帝國斬殺柔然國精銳騎兵鐵達爾十一萬,柔然王親衛精騎,號稱"草原狼"的鐵騎也折損五萬,其餘雜兵死傷無數,拓跋不破北逐瀚海三百里,於興安山下封山而還。
然而在歸國途中,號稱"聖主"的拓跋不破感染風寒,病重不治,於瀚海戰場的行軍大帳里魂歸西天,內務大臣宇文歡妄圖篡改遺詔,立平素和自己頗為親近的二世子拓跋負當為王,所幸陰謀敗漏。自知罪在不赦的宇文歡連夜逃至柔然王庭,密告柔然王說拓跋不破已死,現在出擊,必能一雪瀚海之恥云云。柔然王經過仔細考慮,確定宇文歡不是詐降,遂起傾國之軍輕騎二十萬(瀚海之戰後只剩這麼多了),連夜追襲西魏軍,五日後,在蘇尼特左旗夜襲西魏軍,西魏軍大敗潰逃,為掩護車騎將軍蕭天生護送拓跋不破靈體先撤,揚威將軍藍玉率西魏殘軍五萬死戰柔然,后全軍覆沒,藍玉戰死,不過蕭天生也已經安全的撤入雁門關,入關者不過十七萬人,兩國關係空前緊張。
同年,柔然汗國破例在回鶴峰前興建"受降城",特以紀**宇文歡。
經此一戰,柔然國自大可汗(柔然王)之下三十六部族可汗戰死過半,左右賢王一死一傷,士卒十去七八,百姓損失則更是不計其數,雁門關至瀚海一線竟然三十年內罕見人煙,元氣大傷,而西魏帝國損失也是驚人,開國聖王病死瀚海,揚威將軍藍玉、成王拓跋不曬、廉王拓跋不惠、怡王拓跋不滇等六王戰死,葉城公長孫斤以下十王公也橫死疆場。更兼三十三萬士兵客死他鄉,西魏在短時間之內確實再沒有了東征西討的能力。至此,亞細亞大陸上三個最強大的國家均已元氣大傷,一時間倒也再無戰事,在形成了大陸上影響後世長達二百餘年的基本格局的同時,倒也給亞細亞大陸帶來了幾年短暫的和平。
十年後,一直偏安於柔然帝國保護之下的突厥斯坦汗國迅速崛起,北擾柔然,南掠西魏,在此後的二十年內多次攻破雁門關,威脅帝都,而西魏帝國的繼任者們又大都沒有開國一帝拓跋不破的才能和魄力,大多都以防守為主。這二十多年的日子,用史官的話講,可謂"國主暗弱,外敵勢強。"
然而在西魏章顯二年,就是拓跋鮮卑歷532年,在少府令高城德的建議下,為了確保帝都安全,西魏帝國決定自東而西設懷荒、柔玄、撫冥、武川、懷朔、沃野等軍鎮,號稱六鎮,外御柔然,突厥,內製高車、山胡,拱衛京都。
北鎮不設州郡,以鎮、戍領民,號為鎮民,主要是鮮卑拓跋部民,地位較高。鎮民被稱為"府戶",屬於軍府,世襲為兵。而隨着西魏疆域的不斷擴大,也強制漢族及其他族的大族豪強、部落酋帥徙邊。駐守此地的最高軍事長官稱鎮將,而守鎮士兵,則完全來自於西魏帝國的嫡系部隊或者皇族,守鎮士兵們享受西魏帝國的最高軍事單位待遇,積軍功升遷,一般不輕易調動或輪戍,以保持其血統的忠誠和戰鬥力。
這一措施很快就顯示出來了它的效果,自西魏建立六鎮以來,突厥斯坦就再也沒有越過六鎮一步,並且屢遭敗績,一時間,"六鎮精騎,甲於天下",威名遠播四海。
在拓跋鮮卑歷539年,西魏章顯九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突厥斯坦王庭內發生政變,分裂成南北兩個汗國,南北突厥斯坦互相征伐,突厥汗國國力迅速衰落,趁此機會,柔然大可汗兵發六路,暴風般的攻打北突厥斯坦,不二月,北突厥斯坦王庭陷落,北突厥斯坦覆亡。在此情況下,南突厥斯坦可汗呼韓邪率領部族和北突厥斯坦的遺民們歸降西魏,西魏武帝拓跋宏龍顏大悅,親自冊封呼韓邪為庄王,賜姓拓跋,族人內遷入兗州、徽州行省,而原南突厥斯坦土地,偏北的仍由原牧民居住,設置北胡行省,都胡和,靠近雁門關一帶的土地,則分為北代、北邑行省,都代郡、馬邑。
同年,西魏帝國起兵三十萬,由庄王呼韓邪為前導,大將軍宇文護、鷹擊將軍衛文昌領軍,兵出雁門關,開始了西魏帝國對柔然帝國的第二次大規模北伐。歷經了兩個多月的行軍之後,西魏大軍於胡和府北雲中山下力破柔然大軍,斬敵十萬,俘敵三萬,並由衛文昌在此築城以記**。后又在瀚海之南與柔然軍團主力精騎鐵達爾血戰三晝夜,因大將軍宇文護戰死,西魏軍敗,乃回師,終止了這次北伐的腳步。
拓跋鮮卑歷540年,西魏章顯十年,衛文昌築城畢,飛書京都以求城名,武帝批示:"雲中",留鷹擊將軍衛文昌同其部戍守雲中城,以防柔然南下。
同年,鷹擊將軍衛文昌上書,言西魏、柔然兩**兵之優劣,勸王上改革軍備,王從之。
西魏章顯十年,武帝決心改革軍制,在朝野內外的一片反對聲中,武帝堅決地執行了影響後世的"騎射"策略,下令帝國境內所有軍隊,包括中央軍,羽林軍,六鎮駐軍,各地方行省武裝中騎兵比例不得低於百分之三十,並鼓勵全國範圍內的養馬行為,規定庶民如養馬匹,可免勞役。
同時,改組中央軍南北兩營,全部佩戴軍團徽標,每營建制六萬人,分設三衛,其中步兵兩衛共四萬人,騎兵一衛兩萬人,整個中央軍,共計十二萬。羽林軍建制五萬人,其中兩萬騎兵。六鎮軍兵每鎮兩萬人,包括一萬精騎,以鎮名着相對應顏色的軍裝:懷荒赤、柔玄紫、懷朔黑、撫冥綠、武川蘭、沃野白,其餘各地方、行省武裝統一黑色軍裝,各王、世子、公、候、伯爵護衛武裝,皆為黃色。自此,西魏帝國的所有軍隊好像被鐵梳子梳過一般齊整,各個部隊只要看徽標和番號就可以認清部隊的地點和性質,同時由於騎兵部隊和騎兵戰術的廣泛應用,西魏帝國的戰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從此以後,柔然對西魏帝國的進犯越來越少,反倒是西魏帝國屢屢對柔然進行征伐,數次打到瀚海一線,使得這個曾經令柔然汗國無比驕傲的國家象徵附近,一時間風聲鶴唳,民生凋敝。大批的瀚海南部的牧民內遷,他們喪失了自己的牧場,被迫成為了瀚海之北的"流民"。
瀚海,這個亞細亞大陸北方最大的內陸湖泊,有着大陸上最美麗的景色和最富饒的牧場,卻漸漸的由於西魏和柔然這兩個龐大帝國之間的衝突,成為了亞細亞大陸上人人談之色變的修羅道。
而懷朔等六鎮,則彷彿一堵堅固無比的長牆,牢牢地拱衛着西魏帝國的心臟—皇都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