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作者有話想要提前對讀者朋友說一說。

我是河北高陽人,和所有的人一樣,我十分熱愛自己的故鄉。我們的高陽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縣,但它卻有令所有高陽人十分自豪的地方。這個縣位於冀中平原腹地,在美麗的白洋淀南岸,在河北省,是有名的“紡織之鄉”、“戲曲之鄉”和“北方僑鄉”。一個小縣,能稱這麼多的“之鄉”,可見有不同凡響之處。

稱“紡織之鄉”,是因為高陽縣從明末開始,便以織布出名。到清末民初,已經發展到用進口鐵輪織機,年產棉布400萬匹,形成了一個以高陽為中心的高陽布區,銷售覆蓋半個中國。到民國十七年,產量達549萬匹,出口南洋新加坡一帶,並已經開始使用人造纖維。高陽城鄉幾乎家家機杼響,戶戶紡織忙。到抗戰前夕,全縣已有紡織、染色整理、印花、軋光工廠一百多家。改革開放以後,高陽人繼承了先輩的傳統,紡織工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如今,毛巾、毛巾被、毛毯、毛線等產品行銷全國乃至全世界,其中僅手編毛線的銷售量就佔到全國的近三分之一。

稱“戲曲之鄉”,是說在明末清初,南方的弋陽腔和崑曲傳入高陽,經高陽人民結合當地方言創新改造,形成了高陽高腔和北方崑曲,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地戲劇傳統文化發達,湧現出許多地方劇種和戲劇大師。在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大劇種盛行的同時,老調、絲弦等地方小劇種也蓬勃發展。1958年,縣老調劇團兩次為中央領導演出《潘楊訟》,鄧小平稱讚說:“保定有寶,老調不老”。後來《潘楊訟》拍成了電影,縣老調劇團也升為保定市老調劇團。高陽縣出的戲劇名人不少,比如北方崑曲大師韓世昌、河北梆子奠基人田際雲、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家齊如山、京劇表演藝術家活武松蓋叫天、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慧雲、齊花坦等,都堪稱大師級人物。

稱“北方僑鄉”,是指高陽縣乃是著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祥地。最初,高陽人李石曾、齊竹山在法國巴黎近郊創辦中國豆腐公司,從高陽招工四十多人,白天做工,業餘學習。後來發展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的口號。1915年6月,李石曾與蔡元培在巴黎發起成立“勤工儉學會”,並在高陽縣布里村創建“留法第一預備學校”,從全國招收學員,三期畢業生達二百餘人,其中73人赴法。這一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中國**早期革命家蔡和森曾在布里任教,**曾親率湖南學生三十多人到保定,李維漢、何長工、肖三、向警予等都曾參加過布里或保定育德中學的教學或學習。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幹部。此外,留法高陽華僑為祖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如著名僑商王守義,資助了許多國內學子獲得博士碩士學位回國效力,出巨資協助原國民黨駐法國大使館起義成功,傾全力保護和資助華人女畫家潘玉良和她的藝術珍品等等。這些愛國行為,使王守義成為周恩來、鄧穎超、鄧小平和聶榮臻的好友。

令高陽人引以為豪的,還有高陽曆代湧現的眾多名人。如西漢東郡太守王尊,被百姓譽為盡節勞心、誅暴禁邪的典範。唐丞相齊映,秉公盡職,力輔朝政。明中極殿大學士李國普,忠清端亮,皇帝倚為砥柱。清軍機大臣李鴻藻,人謂“一代文官祖,三代帝王師”。到近現代,有追隨孫中山、與愛國將領馮玉祥一起發動北京革命,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皇宮的將軍孫岳,有英勇抗日,喋血南苑的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有慷慨就義的高蠡暴動紅軍大隊長翟樹功,有在朝鮮奮不顧身搶救傷員的女英雄解秀梅(電影《英雄兒女》中王芳的原型),有中國播音藝術的奠基人齊越,等等。可謂英賢輩出,代代相傳。

本劇所寫的這位民族英雄孫承宗也是河北高陽人。可以算是高陽人的最傑出的代表。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生於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逝於明崇禎十一年十一月十日,是萬曆三十二年的榜眼。明天啟、崇禎年間,孫承宗在國家危急關頭,曾兩度入閣,督師遼東,出將入相,最終為抗擊侵略保衛家鄉壯烈犧牲。燕趙慷慨悲歌之精神,至孫高陽公而達到高峰。其豐功偉績,在當時就被認為足與漢孔明、唐裴度相媲美,其人品學問,更是志士仁人的光輝楷模。孫承宗的名字,不僅是閭里之榮,更是邦家之光。

但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卻長期以來鮮為人知。他的歷史功績與他的歷史地位、社會名望極不相稱。講到抗清英雄,人們會談起袁崇煥,會淡起史可法,會談起張煌言,卻很少有人知道孫承宗。其實,孫承宗的業績,比起上述幾位英雄來,要更加輝煌壯麗。都說歷史最公平,時間最公平,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並沒有給孫承宗以應有的評價與榮譽。孫承宗的事迹與精神,也未能充分發揮其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北京歷史學家餘三樂,因協助閻崇年先生收集袁崇煥的研究資料而了解了孫承宗,立即被孫承宗的事迹與精神所吸引,轉而主要研究孫承宗。他寫道:

“由於袁崇煥的‘介紹’,我‘認識’了孫承宗。不久,我便‘告別’袁崇煥,而‘走近’孫承宗。在柏林寺北圖古籍部和北海北圖善本部里,我拂去《督師紀略》、《督師奏議》、《后督師紀略》等書上的厚厚的塵埃,從中尋找孫承宗的形跡蹤影。當我讀到他——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為了國家的安寧,捨棄舒服的京官不作,而毛遂自薦,督師遼東,嘗盡風餐露宿、枕戈待旦的辛勞的時候;當我讀到崇禎二年,后金兵逼近京師,他不顧自己老邁的身軀和蒙受的不白之冤,星夜進京,籌劃戰守,繼而又冒死衝出東便門,弛援通州,竟然連續40天沒有脫襪子睡一個好覺的時候;當我讀到他向由於袁崇煥的被捕而潰退的遼軍剖肝瀝膽,申明大義的時候,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如魯迅先生所說,我看到了中國的‘脊樑’。孫承宗捨身家、保社稷、救蒼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的作風足以成為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生動教材。我越是“走近”孫承宗,心中的不平感越是與日俱增。孫承宗終年76歲,從政34年,二次入閣,兩番督師,被史家稱為明代僅有的三位能夠出將入相的人物之一(其他二人是徐達和楊一清),是在300多卷的《明史》傳記中以一人事迹獨立成卷的僅有的一例。與袁崇煥相比,孫承宗是上級和老師。是孫承宗在任遼東督師期間發現和重用了袁崇煥;是孫承宗決策修築寧遠,組建訓練遼軍,並運來了“紅夷大炮”。在孫承宗督遼的四年中,努爾哈赤蟄伏不敢西向,甚至遷都以避鋒芒。天啟六年正是由於孫承宗的去職,努爾哈赤才敢大舉攻遼,給袁崇煥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機會。嚴格說,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都是在孫承宗督師時奠定的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取得的。他的軍事思想也大多出自於孫承宗。崇禎二年,在袁崇煥被皇帝下獄之後,又是孫承宗獨自擔當了擊退後金的重任。孫承宗不僅留下了大量有關遼東戰事的奏疏,而且著有專門的軍事著作——《車營百八叩》和數百首慷慨激昂的邊塞詩。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當袁崇煥的研究在近現代搞得沸沸揚揚的同時,孫承宗的研究幾乎等於零。在一本記述明清戰爭史的專著中,關於袁崇煥的內容之祥與關於孫承宗的內容之略,差別懸殊得不成比例。多種彙集中國古代軍事家或名將的書籍中,袁崇煥榜上有名,而孫承宗卻被排除在外。孫承宗不僅是軍事家,又是政治家、教育和方誌學家,有20卷的詩文集和(天啟)《高陽縣誌》傳世。更為可貴的是,當崇禎十一年,皇太極出師畿南,兵薄高陽時,退休在鄉的孫承宗率全家20餘口登城抵抗,終以闔門就義的壯舉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然而在《近80年明史論文論著索引》一書中,有關他的事迹的文章僅有區區三篇。”

不平則鳴。餘三樂先生從1984年起,就陸續發表有關孫承宗的研究論文,並從1988年開始撰寫《孫承宗傳》,他下高陽,赴山海,考察遼東,鉤沉古籍,披瀝四載而成書,又經六年周折方得出版。遺憾的是,這部凝結着餘三樂先生十年心血和情感的二十五萬字的好書只發行了1500冊。孫承宗的事迹與精神少為人知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作為孫承宗的鄉親,我從小就聽長輩們講述關於孫承宗的故事和傳說,一生以孫承宗的為人做事為榜樣,早就有心為孫承宗立傳。只是才疏學淺,又公事纏身,因此難遂夙願。幸於2004年退休,又有餘三樂先生大著和孫承宗十二代女孫孫敏的著作《一代將相孫承宗》在手,於是步他們之後塵,查閱有關孫承宗的典籍,步履孫承宗戰鬥過的山河,寫出一部九十萬字的文學作品《大學士孫承宗》,已經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發行。又開始創作電視文學劇本,期望拍成電視連續劇。目的是要在余先生之後,再扯開嗓子喊幾聲:孫承宗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中華兒女應當像紀念岳飛、文天祥一樣紀念他,繼承他,學習他,而不要忘記他!

作者寫於平山溫塘綠色莊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樞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大明樞輔